︿

藍弋丰專欄:大中國歷史洗腦有效 也不會教出那麼多台獨

藍弋丰 2020年09月16日 07:00:00
在台灣,三國題材最為人最熟悉的,電影方面就是香港導演吳宇森監製導演,主要由中國電影集團投資,台灣的中環只佔一小部分的《赤壁》。(圖片取自時光網)

在台灣,三國題材最為人最熟悉的,電影方面就是香港導演吳宇森監製導演,主要由中國電影集團投資,台灣的中環只佔一小部分的《赤壁》。(圖片取自時光網)

每逢開學時刻,就又有對課綱的「新聞製造」,大體上就是找一堆搞不清楚狀況的不論是老師還是影視明星,用一句話去「堵麥」,想辦法套出聳動的話來炒作。這次從國文輪到歷史,明明台灣學生從來大多討厭歷史課,歷史課本的作用只是讓學生在人物畫像上塗鴨,歷史系是念了還要被嘲笑無用的冷門科系,出版人想出歷史書,會被懷疑理想太崇高,因為多數台灣人聽到歷史,腦中跳出的字眼是「無聊」。課綱一改,歷史突然變得無比重要,只要少教了什麼,學生的知識體系就毀了。

 

這次炒作的重點是三國時代,因為在「詳今略古」的過程中,三國這個遠在西元3世紀的時代被壓縮了,這下子同學們再也不知道何謂「草船借箭」......等等,就算是過去的歷史課本,也沒有三國時代這個章節,同樣是在「魏晉南北朝」,裡頭大家最大的印象大概只有「九品官人法」,而且歷史課本裡面絕不可能有「草船借箭」,因為那是在國文課本裡面,收錄《三國演義》的片段,根本不是歷史而是文學創作!

 

雖然歷史課本沒特別教,但是台灣人的確對三國故事十分熟悉,這創造出了什麼樣的偉大思想或作品嗎?在台灣,三國題材最成功的是遊戲作品,代表作是日本公司光榮的《三國志》、《三國無雙》系列;電影方面,是香港導演吳宇森監製導演,主要由中國電影集團投資,台灣的中環只佔一小部分的《赤壁》;音樂作品,則大概是新加坡出身的林俊傑所作曲並演唱的《曹操》。

 

所以懂三國,到底有什麼幫助?幫助外國作品來賺台灣的錢?

 

這些課綱討論中,媒體淪為「新聞製造業」,到處去陷害搞不清楚狀況,而且也從來不是歷史專業的名人,讓他們回出狗屁不通的話,然後讓大眾去罵他們,整個過程完全在浪費整個社會的心力。一個稱職的媒體,討論課綱問題,應該至少就新舊課綱的各處詳情,做出完整的比較,但是沒有一個媒體有做這樣的工作,倒是沒有領薪水的一些民間學者或網路閒人,自己做了部分比較。

 

大中國教育卻產生台獨

 

嚴格來說,即使是舊課綱,也已經不是傳統批評中的「死記死背」,配合指考多年來出題方向,現在國中歷史課的純粹記憶性,已經遠遠低於我們這些壯年人年輕時的回憶,所以用回憶去批判現在的舊歷史課,並不公平。新課綱呢?平心而論,可以看出編寫者很努力要改革的決心,但是真正落實在教學上,對學生的幫助恐怕也不大。

 

最根本的問題是,歷史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台灣碩果僅存的少數大中國主義者認為,歷史教育就是用來塑造國家認同,如果歷史教育這麼有效,那麼大中國教育幾十年的台灣應該不會產生台獨才對,很不幸的事實是,儘管黨國教育再怎麼拚了老命的教,說中國是多麼高水準的禮義之邦,可是當中國政府開放出國限制,第一個中國鄉巴佬在國外機場地板上拉了第一坨屎,就沒有人想當中國人了。

 

所以不要再妄想把歷史課當成認同洗腦工具,認同來自於真實,講得天花亂墜,結果與事實落差巨大,只會讓認同喪失更快,不只中國認同,台灣認同也一樣,今天把台灣人說成多麼文明,結果一到職場上一看還是充斥著中國陋習潛規則,年輕人會認同台灣,還是氣得不想當台灣人了?

 

歷史教育一直被賦予塑造國族的任務,所以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甚至連畢業後都討厭歷史,看到歷史就覺得無聊,這不僅沒能達到塑造國族的效果,還毀了歷史這門知識。國中歷史應該回到國中其他課程一樣,作為常識教育,不要再作為大人妄想灌輸小孩認同的工具。

 

西方貴族教育都會要求子弟熟讀希臘羅馬歷史,顯然不是為了塑造國族認同,也不只是用來演講時炫耀歷史知識,而是當遇到任何需要很快判斷,來不及求助有經驗的人,卻沒有相關經驗的關頭,可從過往的歷史故事,來引導自己該怎麼做。

 

拿破崙曾經證言,之所以能屢戰屢勝,完全是靠學習「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屠雲尼、尤金親王和腓特烈,一讀再讀他們83次的戰史,以他們為模範」,所以誰說歷史沒有用處?

 

三國故事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也很有用處,但是大部分著重在爾虞我詐的「謀略」,或是「煮酒論英雄」的品評人物,說是謀略,其實只是互相欺騙的小伎倆,連戰術都算不上,這些小聰明固然也不是沒有幫助,但是無法培養正規的策略想法與大局觀,以三國時代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三大會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前因後果,勝敗原因,以及戰後影響。

 

根據基本的賽局理論,總體實力最強的華北勢力曹操,其最有利的賽局是各個擊破,但是曹操卻因為劉表去世認為天賜良機,忽略了郭嘉生前提示:一但曹軍逼急了,孫劉必定合作。孫劉聯手抗敵,加上地理上的不利因素,讓曹操在赤壁慘敗。

 

相對的,孫劉最有利的賽局是彼此合作抗曹,也就是隆中對的規劃,但是當曹操赤壁之後再也不兵臨荊州,雙方卻都貪圖荊州的局部戰略利益,忽視基本整體賽局,導致孫吳偷襲荊州關羽身亡,劉備怒而發動夷陵之戰,此後合作完全破局,也就奠定了最終相繼被北方勢力消滅的結局。

 

拿破崙的戰功,完全是靠學習「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屠雲尼、尤金親王和腓特烈,一讀再讀他們83次的戰史,以他們為模範」。(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根本沒有現代實用性

 

這些戰史賽局思考,在新舊課綱中,通通並未討論。不論在新舊課綱中,魏晉南北朝章節,都是花上過半篇幅在討論氏族社會、清談玄學、佛道盛行,這些知道了也根本沒有什麼現代實用性或是思辨空間的「豆知識」。

 

三國時代(222~280年)的大體同時,羅馬帝國也正陷入「三世紀危機」(235~284年),三國時代後進入西晉的短暫統一,隨後就爆發八王之亂的分裂內戰,引發內附匈奴起兵的永嘉之禍,西晉滅亡,迎來所謂五胡亂華;三世紀危機後羅馬暫時進入戴克里先安排的四帝共治,四帝制度引發分裂,雖有君士坦丁大帝一度統一,但之後還是東西分裂內戰,帝國的分裂與衰退,導致蠻族起兵與入侵,最終西羅馬因而滅亡。這是否有相似可比較之處?

 

不論新舊課綱,師生都很難會進行這樣的討論,因為不論新舊課綱,都是把中國史或東亞史,和世界史區分開來,根本在不同年級才教。而與其討論三國被壓縮掉,不論新舊課綱,羅馬史才是最重要卻被壓縮的最嚴重,只在「歐洲的古典文明」之中佔一小節,當歐美政治人物動輒引用羅馬史的時候,台灣人常常鴨子聽雷,這難道沒有比不知「草船借箭」嚴重嗎?

 

歷次新課綱的改進,可以看出編撰課綱的學者專家們絞盡腦汁因應過去對歷史課程的批判做出改進,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們儘管盡力想跳脫,仍然陷在許多無形的窠臼中而不自知。在此鼓勵課綱的逐漸進步,但離真正有用的課綱,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教育最終不是靠課本,而是靠個人,就像許多台灣青壯年,熟悉三國時代三大會戰,並不是從歷史課本,而是打歷代《三國無雙》。過去學生畢業後再也不讀歷史,現在如何讓學生畢業後想開始讀歷史,這不能全推給學校教育,成天檢討課綱,而是所有我們這樣的文人知識分子,都要共同負起的責任。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