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韋地專欄:台灣必須強化自己在英文世界的論述能力

林韋地 2020年10月04日 07:00:00
中文叫中華民國,英文叫Taiwan,是「這個國家」應該要走的方向。(湯森路透)

中文叫中華民國,英文叫Taiwan,是「這個國家」應該要走的方向。(湯森路透)

中華民國在台灣外交部在數個星期前推出新版護照,中文「中華民國」字眼維持不變,英文將Republic of China的字樣縮小,Taiwan放大,整本護照看起來給人感覺就是,這個國家中文名叫「中華民國」,英文名叫「Taiwan」。

 

這個新版護照的決策過程並沒有被披露,並不確定這最初是誰的主意,(當然這麼重要的事情,總統和外交部長等重要人士一定有參與),但必須說這是一個非常聰明和務實的做法。

 

中文叫中華民國,英文叫Taiwan,是「這個國家」應該要走的方向。雖然台灣社會部分人士可能對這個國號十分感冒,但「中華民國」在華文世界仍是一個重要的資產,具有重要的正統性和歷史意義,在中共倒台和中國實現真正的自由民主之前,中華民國存在就是硬道理,因為其提供了「另一個中國」之想像的可能,在戰略上,這讓台灣在華文世界處於一個無比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一個地方政權或一個無足輕重滅亡也不可惜的小國。

 

然而就國際現實的務實面來說,在華文世界以外的場域,實在很少人分得清楚PRC和ROC之不同,ROC相關歷史的來龍去脈,和為什麼台灣英文是ROC,台灣被當作China自然也容易造成很多現實上的不便和困擾。因此「這個國家」英文叫Taiwan合情合理,也符合大部分國際人士的認知。如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和國防部長依斯邁沙比利,都曾稱呼台灣為Negara(國家)。

 

可見如若不是中共的阻撓, Taiwan作為一個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地位和既定事實,是可以輕易地為國際所承認和接受的。而這次護照改版,中共除了發篇例行公事官樣文章批評之外,並沒有其他更大的動作,這是台灣外交部一次重大的突破。

 

這也是一次歷史契機,讓台灣社會能重新思考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擺脫亞細亞孤兒的悲情。台灣的人口在全世界排前六十,GDP 在全世界排前二十多,還勝於瑞典,比利時,希臘,葡萄牙等歐洲列強。但台灣社會一直覺得自己是「小國」,一方面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習慣與美國和同樣在東亞的中日韓比較,一方面也是台灣欠缺英文和國際論述所致。

 

因此,Taiwan不應該只是中華民國/台灣的英文翻譯,台灣社會除了在華文世界要積極做文化輸出和中國抗衡之外,也需要培養自己的英文菁英,不用全民學英文,那個效應反而不大,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到五英文很好很好便足夠,(另有百分之一人口的日文菁英就更理想)。有足夠英文菁英,就可以在英美投資文化產業,創立自己的媒體和出版社,控制對英文世界輸出的論述,而不是被動地等西方來採集內容。台灣可以成為西方了解和進入東亞和中國的窗口,(西方自然有自己的漢學家和中國專家,但其視野角度和身處於亞洲的台灣不同),若台灣社會知道自己在英文世界是有論述能力,是有影響力,那就會有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有自主性(Autonomy),而不是流於被列強擺佈,或流於孤憤。美國或歐洲的中國和亞洲政策,是可以被台灣影響的,但這必須要透過非常長時間的經營,而且必須是民間和文化的力量,而不是單單依靠政府或形勢上的。

 

台灣社會除了在華文世界要積極做文化輸出和中國抗衡之外,也需要培養自己的英文菁英。(湯森路透)

 

Taiwan英文教育和文化產業的未來,不是在島內,而是島外的世界。

 

而當台灣社會的視野在世界和全球的佈局,自然內耗就會減少。如同這本改版後帶有大大Taiwan字樣的護照,要多在島外使用才有意義。如果政客們都不出國做實質的工作,都不思考Taiwan在全球的意義,只是在島內互喊護照的封面如何如何,豈不可笑?

 

這可能也是民主選舉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因為在島外低調做對台灣有利的實質工作沒有票,在島內煽動族群情緒才有。所以這時代願意做文化做實事的人少,想搞政治炒民粹的人多了。

 

※作者為《季風帶》發行人

關鍵字: 台灣護照 英文 論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