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肇松新聞工作半世紀的非典型回憶錄「行間字裏」之九

黄肇松 2020年10月09日 00:00:00
象徵美台斷交給台灣帶來「憂憤的總和」的一張照片。1978年12月下旬,奉總统卡特之命來台諮商斷交後續事宜的美代表團乘坐的轎車,被激動的民衆「蛋洗」。(圖片摘自網路)

象徵美台斷交給台灣帶來「憂憤的總和」的一張照片。1978年12月下旬,奉總统卡特之命來台諮商斷交後續事宜的美代表團乘坐的轎車,被激動的民衆「蛋洗」。(圖片摘自網路)

恐懼的總和—憂尼克森、卡特棄台之路再現

              

個性特殊、行事奇突的美總統川普,於2020年10月2日在推特「自行宣布」感染新冠病毒,住院四天就出院回到白宮,在世人驚奇不已中,川普宣稱新冠並不可怕—雖然美國内染疫而亡人數已超過21萬人。美總统性格決定作為,此所以「總統學」是美國大學政治學門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和研究領域。我年軽時代在纽约大學(NYU)就讀期間,就曾修過這門課“On  Presidency”,沒想到40年後寫回憶錄,會用其相關理論來書寫川普總統與台灣。

 

川普是美國現任的第45任總統。他在2017年就任總統,比1969年就任的第37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晚了46年;也比1977年就任總統的卡特晚了40年。尼克森已於1994年過逝;卡特還健在,高齡96。為什麼我要在本章開始就寫川普?主要是想從他的人格特質和心理素質,一探在有關台灣問題的決策上,他會走上他两位前輩尼克森、卡特的棄台老路,讓台灣再嚐憂懼;或會開闢新途,維護台灣的安全和穩定。

 

從「交易」理論看川普及其前輩

 

據美國心理學家的判斷和媒体人長期觀察,川普的人格特質很特別,也很複雜。他偏執、陰鬱、自戀、缺親和力;卻同時具有自信,髙傲、善辯、具説服力。政治評論家評其政治立埸是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綜合而言是强調美國第一的愛國主義,但卻會以「交易」理論,質疑陣亡的美國軍人「犠牲性命」究竟換得了什麼,甚至稱他們是「魯蛇(失敗者)及儍蛋」。作為一位特重「交易」的總统,他着重實質能看到的利益和立即的獲利,卻不重視義理、公正、互信和互助的價值體系。川普曾多次公開説:「我不愛魯蛇。」

 

特立獨行的川普總統染疫過程也很特別。用推特「自行宣布」確診,住院四天即出院,宣稱新冠病毒並不可怕—彼時染疫致死的美國人已超過21萬人。(湯森路透 )

 

川普對他早年出版的两本𣈱銷書「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the Deal) 及「如何致富」(How to Get Rich),甚為得意,遇人稱許他是「交易天王」,總是欣然接受。但據《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川普最成功的「交易」是利用税法上的漏洞,長期來每年合法「節税」數以億計。他因拒絶公布報税紀錄,遭紐約聯邦檢察官起訴,聯邦最髙法院已於2020年7月9日以7票對2票裁定,川普必須繳交包括稅報在內的財物紀錄給檢方。川普大怒,説是「政治獵巫」。

 

軍售拍扳關鍵時刻仍有反悔意

 

連川普過去三年提名的兩名保守派大法官戈薩奇與卡瓦諾都投入站在多數派的這項裁決,竟被總統説是「騙局」,如果他在11月3日當選連任,我們不知道在台灣誰還有信心認為,當對川普有利的「交易」時機到臨時,台灣不會再次遭到像被尼克森和卡特出賣的命運,再嚐一次恐懼的總和。還是一句老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聽聽台灣的老朋友,也曾是川普總統的國安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所說的一個事關台灣關鍵性軍售幾乎在最後時刻遭否決的故事,以及對台灣也許是忠言逆耳的波頓的親身觀察和驚悚的分析。

 

據波頓在2020年6月間出版,引全球注目的《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 A White House Memoir )所述,2019年8月13日,在白宮安排的一場有關美出售一批戰機给台灣的電話拍板會議中,首先由他和國務卿龐皮歐向川普強調出售這批F-16V戰機給「退而求其次」的台灣的必要性,「如不決行,絶對會成為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絕對挫敗。」據波頓的記載,川普最後與波頓等政要有如下應該會讓台灣膽顫心驚的對話。

 

川普:「你們有想過我們可以不賣這批東西給台灣嗎?」

 

波頓及龐皮歐口同聲説:「當然沒有。」

 

川普:「好啦,賣就賣吧,但只許無聲無息的賣,絶對注意不能發出任何聲音。約翰(按:指波頓),你就不要對此發表任何演講了。」(原著313頁)

 

波頓在書中繼續敘述,其後川普公然抛棄了流竄在敍利亞的庫德族人,有些評論者指出,台灣會是下一個被拋棄的對象。波頓坦言,就他的接觸與觀察,台灣無疑是川普「可抛棄名單」的前幾名,只要川普繼續當總统,台灣就可能隨時被拋棄。

 

川普的交易最重對象大小輕重

 

那麼,在川普總統的腦海中,對台灣的印象是什麼?波頓在書中説:「川普很相信華爾街那一群到中國發了大財的投機金融界人士的説法,因而對台灣存有反感。」波頓在書中還描述,川普最喜歡打的一個比喻,是指著一支筆的筆尖説「這是台灣」,接着,指着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總統用巨大型書桌「堅毅桌」(Resolute Desk)説,「這是中國」。(原著313頁)

 

川普「出院」前一天,由特情局人員開車載他暫離就醫的軍醫院,還向窗外支持他的粉絲揮手致意。招致醫界批評是政治作秀,有違醫學規範和倫理。(湯森路透)

 

堅毅桌是英國用19世紀有名的探險船「堅毅號」退役後的木料打造而成。1880年英女王維多利亞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海斯當辦公桌,有悠久的歷史意義,也是全球最有名的辨公桌,川普用此比方,透露了他心目中對中國大陸與台灣大小輕重「不成對比」的真正看法,粗鄙庸俗,傲慢無禮。要打「台灣牌」時,才會稍微看重台灣的戰略價值,平素則輕蔑之。波頓在書中總結的説:「這就是美國(總統)對另一個民主盟友的投入與支持程度。」(原著313頁)

 

川普對台灣的看法和可能的做法,令人想起1971年10月下旬,「台灣遭聯合國除名」事件中的尼克森總統;及1978年12月15日命令駐華大使安克志,於凌晨兩點把蔣經國總統叫醒面告美台斷交的卡特總統,如果川普連任成功,未來四年,台灣會不會又一次遭到美國背離的命運,當然目前猶未可知。然而,殷鑒不遠,餘悸猶存,深値我們自我警惕,作好萬全凖備,以防萬一。

 

川普令人想起尼克森及卡特

 

我是1971年9月經髙考分發到新聞局從事國際傳播工作,當時面臨的是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保衛戰,彼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森。1976年我被派到新聞局駐纽约新聞處,參加新聞傳播與連繫工作,10餘年間歷經褔特總統、卡特總統和雷根總統時代。其間除了福特任期甚短,對台灣的影響較小,其他三任總統任內,台灣都遭到嚴重的背離,尤其尼克森時代台灣遭聯合國除名,卡特時代的接受中共三條件而與台灣斷交最為嚴峻。

 

那個年代,台灣經濟仍處於未開發或開發的初階段,建設待立,百業待興,人民待養,在除名和斷交兩大毀滅性國際政治重挫接連轟炸下,台灣頓成國際孤兒,能否存活和如何存活的恐懼自然襲擊全台全民。這恐懼的總和乃是那個時代的台灣人畢生不忘的共同記憶。記憶猶新,對下一任美總統對台的可能作為,自然格外關心。

 

尼克森總统(左)於1972年2月17日訪問中國。中方總理周恩來在北京機場迎接。開啓美中建交之路。(圖片:取材網路)

 

回憶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臺灣被迫離開聯合國之前,時任美駐聯合國大使的故總統喬治.布希正以「變化的重要問題」和「複雜的雙重代表案」方式,與我代表團努力維持我在聯合國席位之時,竟發生令當時台灣民眾恐慌的「外交騙局」。老布希的大老板尼克森總統居然在1971年7月中旬宣布將於翌年5月訪問中國,並透露他的國安顧問季辛吉已在7月11日訪問北京之後返回華府。這就是當年季辛吉在巴基斯坦偽稱拉肚子住院,卻秘訪中國預做安排並大啖烤鴨的「欺台事件」。

 

尼克森欺瞞導致UN排除台灣

 

此一事件當然快速的影響了一些友邦的投票決定,我代表團估票顯示逆轉正在發展中,加上當時的美國務卿羅吉斯竟在10月上旬總辯論發言時公開指出,美國決定支持中國進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之常任理事國席位。接著,白宮補上一刀,宣布季辛吉將在1971年10月下旬訪問北京。至此,我在聯合國的席位保衛戰急轉直下。不少國家坦承,是看着尼克森、羅吉斯和季辛吉的風向而轉向的。

 

1971年10月25日是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投票決戰日,據在場的我代表團團員錢復先生在回憶錄記載,當天深夜11時15分眼見所有可以抵制主張讓中共入會的阿爾巴尼亞提案的方法都已用盡,代表團團長周書楷部長乃依程序問題要求發言,朗讀我國退出聯合國的聲明。身為1945年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的中華民國,就在全場空前靜黙無聲中被迫離開這個世界組織。

 

尼克森(圖中)為赢得1972年11月美大選連任,於該年年初以「非邦交國總統」身份訪問中國大陸。圖為尼克森與毛澤東握手。(圖片摘自網路)

 

而且,連聯合國旗下15個與民衆生活息相關的專門機構也一夕變天,台灣迄今重返無門。連新冠肺炎延燒期間,防疫有成的台灣,欲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衞生組織(WHO)主辦的世界衞生大會(WHA),也不得其門而入。如這還不是「國際孤兒」,什麼才是?而對台灣處境不能感同身受的世人,又何能求其心存關懷?視台灣為「只如筆尖」如川普者比比皆是。

 

季辛吉把責任完推給老布希

 

對台灣遭渠背離而喪失聯合國席次,尼克森不發一語;國務卿羅吉斯則落井下石表示,中共進入聯合國「符合美國政策」;而在投票時跑到北京的季辛吉,投票之後返美,曾在白宮地下辦公室約見我代表團周書楷部長和錢復司長等。錢博士在回憶中記載,季辛吉曾略示歉意的説:「我赴中國大陸這件事,卻使貴國被排除於聯合國之外,實在是我及美國政府所最不願發生的事。」卻把責任全部推給布希大使「不應該讓投票在10月25日擧行」,應該設法推遲到他回來。好像聯合國是他家開的一樣。也沒坦承正因投票時他在北京,導致各國懷疑美國對我國的支持。尼、羅兩人俱已作古,季辛吉現年97歲,仍享榮華冨貴歲月。據瞭解,他早些年一直想到台灣看看,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對許多臺灣民衆來説,「這也只是剛好而已」。

 

遭排除於聯合國之外的台灣,在國際間幾至寸步難行,我有親身體會。當時我兼任新聞局所訂國際通訊社夜間和周末電訊稿輪班檢讀,如發現與台灣有關的重大國際新聞—尤其是重要的國際政治新聞,要立刻蒐集由專差送到錢局長公舘。十萬火急、風雨無阻的,通常就是斷交或相關新聞。僅1972一年內,就有日本、墨西哥、阿根廷、比利時等15國與我斷交,而與中共建交。隨後幾年,類此訊息仍如滾雪球般加大加速的衝擊台灣。

 

台灣飽受衝擊   仍奮力向前行

 

所幸,多數台灣人民像「壓不扁的玫瑰」,有一種艱難我自勉、困乏我自勵的精神,儘管1970年代一開始就被聯合國排除在外,依然奮進向前。行政院長蔣經國領導推動的10大基礎建設及新竹科學園區建設,成為全民運動。10大建設1973年才規劃竣事,五年年之內後已陸續完成,新竹科學園區也隨之建成,促成經貿的快速成長,讓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其間艱辛全民共嚐,但「台灣奇蹟」也理直氣壯的來到世人眼前。

 

不過,從聯合國撤退之後,一個可能導致全民更大恐慌的美中建交的陰影和魔障,仍然一直威脅著台灣。時任國務卿的季辛吉,在經過五次訪問中國,於1973年2月初宣布美中雙方將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尼克森因水門案醜聞,遭参院進行彈劾,自知大勢已去,於1974年8月9日辭職;但接任的福特,仍然留用季辛吉當國務卿,而季氏也一本初衷,積極推動福特儘早完成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建交「大業」,因周恩來和毛澤東在1976年先後過逝,中國大陸內部情勢不眀而未果。

 

儘管美中建交未能如季辛吉之願加速達標,但雙方聯絡辦事處成立後,在季氏支持下,在美國各地活動的中共人員迅速增加。以紐约為例,我在1976年底經新聞局派到駐紐約新聞處工作,內容之一是聯絡當地媒體人。常約餐敘的地㸃包括第二大道與42街的彭園餐廳,就常可見到隣近桌幾可「確定」是來自聯合國或中共聯絡辦事處紐約分處的中共外交官,在與當地人餐敘,乃力行不打招呼、不交談、不結識的「三不」原則,各自壓低聲音,談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飯。現已事過境遷,回憶起來,倒也是趣事一件。

 

卡特上台   惡運再度降臨台灣

 

來自喬治亞洲的「花生農總統」吉米·卡特在1976年大選擊敗福特就任之後,聘請布里辛斯基出任白宮國安顧問,他與季辛吉是一脈相傳的傑出猶裔政治學者,但因少年時期目睹俄軍在波蘭家鄉搶攻地盤的惡形惡狀,比季辛吉更反俄。季辛吉打閈中美的和解大門於前,布里辛斯基則確立美國「一中政策」於後,主要就是堅持其「大棋盤(GrandChessboard)聯中制俄的戰略思維。

 

中華民國台灣在尼克森和卡特主導的的國際政治暗室交易下,接連遭到两次難以回復的外交重挫,讓台湾灣成了「國際孤兒」。圖為卡特與鄧小平。(圖片摘自美國之音)

 

因此,布里辛斯基推動中美建交的急切,不下於季辛吉。當時的國務卿范錫只是外交技術官僚,完全聽命於卡特,也完全配合著布里辛斯基。范錫拒絕接見我駐美大使沈劍虹,同時盡量沖淡台灣作為政治實體或國際社會一份子的地位。易言之,與中華民國仍維持正式邦交的卡特政府,已視台灣為無物。如果這不是背棄,什麼才是?

 

美中建交   卡特連任重要籌碼

 

所幸,當時美國民意對中共向極欲與之建交的卡特政府所提「建交三條件」:斷交、廢約(中美共同防禦協議)、撤軍(駐台美軍),反對比率頗髙;國會參眾兩院共和黨保守派成員更誓言反對,卡特審時度勢,就任初期不擬輕擧妄動;到1978年底美期中選舉後,反對「三條件」聲息稍弱,遂予卡特總統完成建交的機會,加上內外困頓交相逼近,與中共建交成為卡特爭取連任的重要盤算。外交的挫敗主要是越戰失利之後,美在印太地區影響力嚴重受挫;接著伊斯蘭革命力量從1978年起声勢大漲,美國已無力阻止革命領袖阿亞圖拉.何梅尼返國掌權。

 

內政上的失敗更甚於外交。全美生産力嚴重退化,導致貿易逆差的攀升,接著是金融問題如滾雪球席捲而來。當時全美一萬四千家銀行為吸收存款,節節調高利息,到1978年有些銀行的定存已調到10%以上,另外還送個禮品。當時我靠稿費及年終考績獎金收入,積累一萬美金存款,就在紐約拎著它半年跑一次銀行作定存,換得幾件贈禮,有一件還是故郷苗栗公舘郷生產的蟬絲被。其後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到15%,導致不少銀行被拖跨倒閉,不過,這是後話了。

 

凌晨叫醒蔣總統告知斷交决定

 

卡特及布里辛斯基一夥當時深信,與中國建交可扭轉爭取連任的頹勢,在空前保密的情况下,趁美國會休會期間,美中於華盛頓時間1978年12月15日晚上10時共同宣布建交(台北及北京時間都是16日上午9時)。美國這個天翻地覆,可能對盟邦中華民國產生致命性打擊的決定,據馬西屏教授著「90%的秘密」所述,竟是由時任新聞局副局長的宋楚瑜,在16日凌晨兩點到蔣經國總統大直官邸的臥房床頭輕輕的搖醒經國先生,報告説美駐華大使安克志求見,並說: 「好像情況不對」。宋楚瑜和隨後趕到的外交部次長錢復在未獲具體消息的情況下,研判如果發生斷交,美方可能採取的狀況及我方因應的想法。(「錢復回憶錄」389頁)

 

安克志大使在凌晨兩點十五分到達官邸,也帶來了「答案」,竟是卡特接受中國主張的斷交、廢約及撤軍的三項條件,而達成美中建交的最惡劣的狀況,此時距美中共同宣布建交只有七小時,如何準備?如何因應?有這樣對待長期盟友的嗎?讓台灣人民一覺醒來竟陷入無邊的挫敗和恐懼之中,真是情何以堪?

 

卡特原意  建交之時再通知台灣

 

更殘酷的是,據宋楚瑜博士的回憶,安克志在12月15日下午第一次致電給他請求安排請見經國先生時,「指定」時間是隔天上午9時,那就是卡特原意,美中(共)共同宣布建交的同時告知台灣,如果不是安克志不知道基於什麼原由,把請見時間提早七個小時,將是美國外交史上對友邦的徹底出賣加上極盡羞辱能事的史無前例的一頁。

 

回憶我進入公務生涯的短短七年之間,中華民國台灣在尼克森和卡特主導的的國際政治暗室交易下,接連遭到两次難以回復的外交重挫,讓台湾灣成了「國際孤兒」。當時的感觸,不時有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立感和滄凉感(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詩句)。在與所有台灣人感受憂懼的總和之後,鼓起勇氣、繼續努力,無奈局勢方定,卻又有另一個打擊接踵而至。台灣的命運,就是在不斷的挑戰中,必需堅持前往。

 

美國大選之後,台灣對美國的新挑戰業已現跡在數呎之遙的街角。(湯森路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詩句)。在我其後的公務和新聞工作生涯中,目睹和經歷了台灣遭遇了那些挑戰和挫抑;以及時時刻刻走在歧嶇難行世路的台灣,在2020年11月美國大選之後,可能面臨視台灣為「筆尖」的川普的連任總統;或髙齡78,而與台灣相對疏遠的拜登的新任總統。新挑戰業已現跡在數呎之遙的街角,國人會不會憂心尼克森及卡特棄台之路的夢魘再現,以及如何勇敢面對世局新貌和美台變局,容在接下來的章節再作回顧與探今。

 

 

《 作者素描:黄肇松 的唯一:新聞 》

  

黃肇松「矢志新聞工作」,是從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學府風光版開始;省立苗栗中學初中部期間任《青年戰士報》校園記者;髙中時任《中央日報》苗栗特約記者,並任《苗中青年》總編輯及《香港工商日報》市聲版特約作家,是黄肇松少年時期對新聞採、寫、編的探索。
       

考入政治大學東語系讀語文,常常出現在政大新聞舘,把新聞系當「輔系」,後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的「正途」,為其後的新聞工作紮基。
     

黃肇松的「廣義的新聞工作」,從通過髙考,進入行政院新聞局開始。為國內外的媒體記者提供資訊服務,歷任科員、編審、科長及駐紐約新聞處一等秘書。
     

1982年轉入中國時報集團在紐約創刋的《美洲中國時報》工作,歷任主筆、編譯主任、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後任《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前後在紐約從事新聞相關工作11年。
     

1987年返台,開始他在台灣大開大闔的新聞實務工作。先後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中時報系總管理處執行副總經理、總經理,常務董事兼《時報周刋》董事長。2008年從時報退休,任職27年。其後,先後被聘為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台灣中華日報》董事長。其間曾獲世新大學聘為專任客座教授,執教六年。
     

從嚮往新聞到讀新聞、做新聞、教新聞,一以貫之,新聞,是黄肇松的唯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