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印度交惡 後果很嚴重(下)

高仙芝 2020年10月28日 07:00:00
中印交惡原本可避免,但交惡的後果又極爲嚴重,因此與印度交惡是中國最大的外交失誤。(湯森路透)

中印交惡原本可避免,但交惡的後果又極爲嚴重,因此與印度交惡是中國最大的外交失誤。(湯森路透)

上篇論證,與印度交惡並非中國的戰略意圖,因此是「不必要」的。本篇繼續論證,爲何與印度交惡,後果很嚴重。

 

中國要「偉大復興」,在亞洲的對手有兩個:一個是中國決意要挑戰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美國,另一個是中國認爲的所謂「美國走狗」日本。美國是中國的最終目標,日本是中國的階段性目標。至於其他區域大國,印度、澳洲、加拿大等,中國都不放在眼内。

 

中國一向瞧不起印度,無論從民間到官方均如此。

 

在中國還比較落後的八九十年代,印度是官方宣傳中,「還不如」中國的對比對象。當時的中國自由派批評政府「這裏不好,那裏也不好」,中國政府就用「印度比中國更差」來回應。當時的自由派心中對中國政府的回應也很不爽:「中國政府和印度比,有什麽了不起?怎麽不和西方國家比?」

 

到了中國飛速發展的21世紀,和印度的經濟實力拉大,中國政府更看不起印度了。這時,印度是中國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對比對象,印度身爲「最大的民主國家」,卻遠遠不如中國,可見「中國的制度比民主制度要好」。

 

在民間,中國人普遍對印度人缺乏尊重:中國把印度人稱爲「阿三」,在中國人的歧視鏈中,「黑穆三」(黑人、穆斯林、印度人)或「黑墨三」(黑人、拉丁裔、印度人)是敬陪末座的,「三」又是這三者中最後一位;誇大印度人的體味(稱爲咖喱味);在網絡流傳印度人的各種段子;媒體不斷誇大報道印度發生的「强奸」事件,在網路上甚至把印度稱爲「强奸大國」。諸如此類,數之不盡。加上中國宣傳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大敗印度軍隊,自然對印度就更不屑一顧了。

 

在中國的國際關係界,南亞研究一直排在很後的位置,美國、日本、歐洲、俄羅斯、東南亞、非洲的順位都比它前,一帶一路帶紅了中亞和西亞研究(即穆斯林研究),南亞研究位次再降一位。南亞研究中,印度研究還被巴基斯坦研究分掉至少一半的注意力。

 

然而,雖然中國看不起印度,印度的特質決定了中國「惹不起印度」,中印交惡後果很嚴重。

 

首先,印度是與中國並列的世界唯二人口數量超過十億的大國。

 

印度人口預計在七年後就超過中國。印度的人口中位數比中國要低十歲左右,這意味著,印度人口在未來會長期顯著地比中國多。中國在2027年左右人口開始下降,而印度要再過30年左右才下降。在「人口爲王」的當今社會,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中國不能像欺負「小國」一樣任意欺凌印度。

 

其次,印度擁有核武器,也擁有可以打擊到北京的彈道導彈。

 

這個因素決定了,印度可以不依賴外力下,就自己抗衡中國。

 

第三,印度比中國窮。但窮有窮的優勢。

 

俗語有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瓷器和缸瓦對撼,吃虧的是貴重的瓷器。正如南韓和北韓打,大家玉石俱焚的話,北韓人原先有的就不多,損失了也不心疼,南韓辛苦建設的物質生活就化爲烏有。誰的損失大?不言而喻。同時,因爲印度人多,又窮,人命相對沒有這麽矜貴,更能犧牲。

 

中印和中日的對比相映成趣。中國比日本人多、中國有核武器日本沒有、中國比日本窮。這三點在中印關係中恰好調轉過來。中國敢欺負日本,但印度不像日本這麽好欺負。

 

印度擁有核武器,也擁有可以打擊到北京的彈道導彈。(湯森路透)

 

第四,印度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道德上有天然的優勢。

 

中國自詡「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目的就是要成爲「發展中國家」的領頭人,和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抗衡。在中國的話語下,發達國家靠侵略和剝削發展中國家起家,對發展中國家有「原罪」。不管是否正確,但這套話語不但吸引了大批發展中國家,也吸引了西方國家中的一些人。因此,按照這套話語,身爲「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占據了道德高地。

 

這裏又以日本爲例。日本侵略過中國,就是中國在道德上「欺壓」日本的武器。直到安倍晉三才擺脫了這種「負罪感外交」。但在話語上,日本還是被中國壓一頭。

 

然而,和中國相比,印度才是「根正苗紅」的發展中國家。更有甚者,中國有帝國擴張的歷史(雖然中國不承認),印度卻沒有這種「道德上的原罪」,印度歷史上很少侵略過其他國家(倒是被其他國家侵略的多),也沒有「中國式的帝國主義」。1962年戰爭,也是「中國侵略印度」。這樣,在中印對抗中,印度反而佔了道德上的高地。

 

第五,印度外交左右逢源。

 

印度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發展中國家中有很大影響力。同時很神奇地,很少有國家像印度那樣,能同時得到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軍事援助。而且,印度「幹壞事」時,也很少人國家會譴責(除了巴基斯坦)。比如,印度把克什米爾廢除自治地位,不但打壓穆斯林,還導致抗議示威,有人死亡,雖然在輿論上西方傳媒有零星譴責,但批評聲量很小,在外交層面的譴責幾乎沒有(除了巴基斯坦)。中國在新疆和香港遭到西方國家廣汎批評,一定很羡慕印度。印度的醫藥知識產權薄弱,生產仿製藥賣到全世界,西方國家也無可奈何。

 

第六,由於以上的特質,印度對抗中國往往能敢説敢幹,給其他國家起「帶頭作用」。

 

比如這次中印交惡,印度就首開封殺中國App的先河。什麽Tiktok,什麽微信,一封了之,沒有絲毫顧慮。正是在印度的帶頭下,美國才要封殺Tiktok、微信等,此後其他國家才跟進。印度還發動人民抵制中國貨,一如以前中國抵制日本貨一樣。這種事,美國和日本都做不出。

 

第七,印度市場是下一塊大蛋糕,人力資源是下一個中國。

 

印度的經濟和西方國家非常互補。在中國要在科技上「彎道超車」,西方不可能繼續科技轉移。美日等要和中國(至少部分地)脫鈎化,也正要把製造業轉移出去。台灣越南等都是大贏家,但兩者的人力還不足以和中國相比,只有印度的人力才有能力全面取代中國。

 

另一方面,印度市場的購買力雖然還不高,但已走上蓬勃發展的通道。以市場潛力而言,比中國優勝得多。就連一衆中國商家也積極在印度佈局。中國和印度交惡,只會失去印度這「下一塊大蛋糕」的機會。

 

印度的人力資源有能力全面取代中國。(湯森路透)

 

第八,印度的地理位置比中國優越。

 

中國要搞一帶一路,在地緣政治戰略上,要繞過美國的封鎖。然而,一帶一路中的「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最繞不過的就是印度洋的中心——印度。借用中國的句式,「印度洋之所以叫印度洋,從名字上就説明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印度半島就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心位置。印度的安達曼群島,就扼守在印度洋和南海通道。即便中國説服泰國打通克拉地峽,出口也被安達曼群島堵著。如果印度扼守北路,美國藉助印度洋中部的迪亞哥加西亞基地扼守中路,澳大利亞在南路策應,中國即便在印度洋有「珍珠鏈」,也絕非美印澳(或許還有英國)聯軍的對手。

 

第九,中國和印度交惡,就是把印度推給美國。

 

美國日本要搞印太戰略,核心就是打造「鑽石聯盟」,即美日澳印四國。而其中,印度一向是三心兩意的那個。美日印澳四邊安全磋商機制早在2007年已經建立,但一直停頓了10年。在中印洞朗危機之後,印度才重新積極參與。

 

2017年,四邊機制重新運作。印太戰略正式成型。2019年,四國外交對話機制升級為部長級。今年中印交惡後,印度對四方機制興趣大加,在軍事以及情報等領域的合作進入快車道,取得很多實質進展。

 

印度和澳洲簽署《軍事後勤支援和防務技術合作協定》,和日本簽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再加上和美國在早前簽署的《後勤保障協定》,四國在軍事後勤保障上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

 

今年11月,在孟加拉灣舉行的「馬拉巴爾」軍演,「四國聯盟」將全員參與。以往印度不歡迎澳洲,以顯示印太並非軍事聯盟。這次把澳洲也加入了,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日本修法允許與澳印分享情報,四國在情報共用上邁出重要一步。這是以後四國共同分享情報的前奏。自從傳出日本要加入「五眼聯盟」之後,7月更傳出印度也有興趣加入。10月13日傳出消息,七國聯合要求科技公司「開後門」,方便國安執法。這個「七國聯合」的舉動比要求「開後門」更吸引注意。因爲這豈非「七眼聯盟」的前兆?

 

如果兩國加入成爲「七眼聯盟」,這將是中國的噩夢。五眼聯盟雖然名義上只是「情報交換」,但誰都知道,他們五國是「打死不離親兄弟」,比軍事聯盟的關係還要「鉄」。以此類推,「七眼聯盟」也將會超越情報分享,形成亞洲版的北約。

 

現在,中印邊境雖然有所緩和,但邊境槍聲響過,已打破禁忌。二十條軍人的人命等著血債血償,再加上疫情的十萬亡魂也要有人負責,中印的仇恨已結下,豈會輕易消除?

 

以上論證,中印交惡原本可避免,但交惡的後果又極爲嚴重,因此與印度交惡是中國最大的外交失誤。

 

※作者為自由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