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下有高規格紀念韓戰的政治需要

秦胆 2020年11月09日 07:00:00
中國紀念韓戰有時濃墨重彩,有時輕描淡寫,規格高低取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圖擷取自中國政府網微博)

中國紀念韓戰有時濃墨重彩,有時輕描淡寫,規格高低取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圖擷取自中國政府網微博)

十月下旬,中國紀念韓戰志願軍入朝參戰70周年。10月19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率全體常委參觀70周年紀念主題展覽,10月23日,習近平等中共高層出席70周年紀念大會,領導人一周內兩度現身韓戰參展朝紀念活動,如此高規格尚屬首次。

 

規格與時間選擇

 

韓戰在中共的歷史敘事中,是僅次於中日戰爭、國共內戰的「合法性」要件,認為性質上是反侵略的正義之戰,結果上以弱勝強大勝美軍,還具有反霸權的民族深意。除特別原因外,以1950年參戰和1953年停戰兩個起點,逢十周年都會開展規模不等紀念活動。由於1953年只是停火,後者的紀念往往是官員赴平壤參加紀念活動,對參戰的紀念規格高於對停火的規格。

 

紀念有時濃墨重彩,有時輕描淡寫,規格高低取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1960年,冷戰對峙格局緊張之際,北京舉行萬人大會紀念韓戰10周年,時任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和李富春出席大會;1970年,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出於爭取中美關係破冰考量,沒有舉行韓戰20周年紀念活動;1980年作為中美建交次年,考量中美關係也沒有舉行3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在恢復因六四事件一度緊張的中美關係和尋求中韓建交的考量下只舉行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國防部部長秦基偉出席出席的低規格座談會;2000年時因1999年美軍在科索沃戰爭期間誤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規格重新提高,北京舉辦有六千多人出席的50周年大會,時任領導人江澤民出席,這是中共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韓戰紀念活動;2003年,由於朝核問題的外交爭議,北京並沒有派出高層領導赴平壤參加停戰50周年紀念活動;2010年中美關係緩和之際,中國又降低了紀念規格,時任領導人胡錦濤僅會見了志願軍老兵,副主席習近平參與座談會;2013年又因為朝核問題,只由副主席李源潮前往平壤參加紀念活動。

 

中國的工具論觀念中,歷史為現實政治服務,文藝也是如此,紀念規格的升降也曾體現在文藝作品的命運上,10月下旬起中國宣傳部門將先後推出、重播抗美援朝為主題的主旋律電影《金剛川》《最可愛的人》《上甘嶺》《英雄連》和紀錄片《保家衛國》《為了和平》,還有因疫情停拍的電影《冰雪長津湖》等待來年獻禮。

 

而一度引起熱議的新作《金剛川》也是周年獻禮的急就章,速度上不到三個月就完成了拍攝製作送審全部環節,陣容與情節上采用多導演多明星的定制主旋律套路,最後借美軍飛行員口吻來肯定志願軍的人體搭橋的剋難精神;與之對比的是2000-2001年閒中國曾拍攝30集電視連續劇《抗美援朝》,因為九一一時間發生後美中關係的考量,以及韓戰第一槍部分的如實敘事,被封禁至今。

 

時間節點選擇上,今年韓戰七十周年紀念沒有選擇7月27日停戰協定簽署日、10月19日志願軍入朝日、10月25日第一次攻勢開展日,10月25日後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而選擇在兩天前的10月23日,與美國總統大選前最後一場辯論同期,結合講話中強硬地表態,對美不退讓的表態意味明顯。在兩年前美中貿易戰開打之際,環球時報就曾發表社論《用打抗美援朝的意志打對美貿易戰》,目前高調紀念的初衷也大抵如此。

 

與之類似,五年前中國紀念二戰終戰70周年,沒有選擇奉天事變的9月18日、盧溝橋事變的7月7日或日本投降的8月15日(曾訂為抗日戰爭勝利日),而選擇在同盟國受降的9月3日,是因為這個日子更具國際意義,更能體現中國和中共的歷史「合法性」。

 

和2015年二戰終戰70周年相比,這次韓戰參戰70周年紀念,和平意味淡薄,甚至出現了「中國人民惹不得,惹翻了,是不好辦的」這樣鬥狠的詞句,對比華盛頓韓戰紀念碑上「自由不是無代價的」(Freedom is not free)和「我們的國家以它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去保衛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Our nation honors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met)相比,謙遜態度和反思精神高下立判。

 

美國韓戰紀念碑 (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官網)

 

對內敘事面面觀

 

二戰、韓戰中國站位互異,和五年前的紀念二戰70周年九三閱兵而言,本次恐怕在國際觀感上恐怕等而下之,對外難以產生正面效應,除了對美表態之外,更重要的預設目標是對內提振民族精神。

 

從宣傳內容和側重上來看,本次紀念無非是重複中國對韓戰戰爭性質、參戰起因、戰爭意義方面的陳詞濫調。「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中國因此不厭其煩地對民眾傳達對韓戰是非功過的官方論調。

 

第一,延續對韓戰與抗美援朝的切割,稱韓戰的起點在三八線,性質是內戰;抗美援朝的起點在鴨綠江,性質是反侵略自衛戰爭。這種說法出現於九〇年代以降,過去不區分二者,中國出版的工具書此前也將二者編為同一個詞條,基於意識形態站位的舊說稱李承晚偽政府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全面武裝侵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志願軍反攻消滅武裝侵略者。

 

考慮戰線快速南移變動、兩韓軍備差距以及最重要的蘇聯解密檔案,此說法經不起推敲,遂退而求其次,有了包括「內戰無所謂侵略」、「戰前南北都有軍事摩擦」等種種顧左右而言他的說法,歸根到底回避朝鮮是破壞和平的入侵方這一基本事實,透過撇清不義行為,維持保家衛國論述的邏輯自洽。

 

對戰爭起因上的切割說法也就導致戰爭性質上的切割說法,稱「韓戰是內戰,美軍介入擴大為侵略和反侵略戰爭」,從此可以看出中國版敘事選擇性披露韓戰的國際因素,避而不談蘇中朝的戰前密謀與準備,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援下完成開戰準備,中國將解放軍的三個朝鮮族的精銳師編入朝鮮人民軍,蘇聯向朝鮮人民軍支援大量的軍用物資。尤其是在韓戰中扮演幕後操盤手的蘇聯,一面對人民軍和志願軍提供各種軍援,一面嚴禁己方直接參戰與美國短兵相接,幕後代理旨在讓原本奉行歐洲優先戰略的美國的注意力引向遠東,使世界權力的天平向蘇聯傾斜。由此,嚴格來講「內戰」不足以涵蓋韓戰牽涉多端的國際地緣政治性質,應將韓戰視作美蘇中三國的代理戰爭,韓半島不幸地為大國衝突提供了戰場。

 

共青團 更多共青團是中共下屬的青年團體,原本是官僚組織和政治菁英的跳板的共青團,近年被賦予更多有別於本職工作的網路宣傳屬性,以強化宣傳對年輕群體的觸及率。中央微博10月25日有發布了一組名為《關於抗美援朝,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的懶人包,將傳統論調製成圖卡透過社群媒體放送,唯在第一張圖相較於官方現有的模糊說法走的更遠,一是以主張領土重疊為由認為韓戰前南北韓是一個國家,二是以官員出身為由暗示李承晚政府不是合法政府,引發韓中兩國的外交插曲

 

共青團中央10月25日韓戰懶人包圖卡一(圖片來源:共青團中央微博)

 

此說相當具有誤導性,一是讓讀者以為是韓戰將南北韓分裂成兩個國家,事實上韓戰前兩韓就各自(從日本)獨立建國,和德國一分為二不同的是,戰後不存在單一韓國國家。

 

二是混淆「道統」(儒家觀念中權力傳承的道德正當性)和「合法性」(政府的內外認受)兩個概念。過去中國以朝鮮為正統,不僅是冷戰格局的對峙所致,更有從反日道統出發的高低判別。過去稱,金日成早年有過反滿抗日的「事跡」,且朝鮮人民軍的出身以蘇聯和中國返回的官兵為主,而韓國國軍初創時期吸收了原日本陸軍和滿洲國軍隊出身的官兵,且美國軍政廳和李承晚政府曾出於管制的需要,曾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官員,由此得出韓國得國不正、是非法政府的「結論」。

 

事實上,韓國政府的合法性來源於1948制憲議會選舉, 此前聯合國大會第112號決議成立聯合國韓國問題臨時委員會監督韓國的自由選舉,委員會認為選舉過程和結果是韓國選民自由意志之表達,選舉產生的政府能夠對「大多數韓國人民居住之韓國部分」進行有效管制與管轄,次年聯合國大會第293號決議承認韓國政府為合法政府;至於「日本成分」,那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宣傳攻防,況且日本在韓半島殖民的終結來自與盟軍的軍事勝利,而非金日成參與可信度存疑的普天堡戰役。

 

中國(PRC)與朝韓都保有外交關係,建交有承認之效果,承認有有溯及之效力,也證明中國承認韓國國家的獨立性和政府的合法性,兩韓是各自獨立的不同國家,共青團的懶人包和外交宣示前後矛盾依然如此宣傳,可謂繼承雙重思想(Doublethink)之精髓。對照此前堅決反對他國篡改歷史和美化侵略企圖的言行,更具諷刺意味。

 

第二,「參戰理由上」亦承接前述的切割手法,強調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國防安全的威脅與陰影,並將一切連接美國的介入,從而構成保家衛國的「參戰意義」,和第一點性相接續,認為「韓戰保衛了朝鮮政權不至覆滅,間接拱衛中共政權,美軍從此不敢進犯中國」云云。

 

這裡中國對美存在戰略誤判。中國當時和現在都將遏制政策說理解為一種擴張性的軍事政策,這並不符合防衛性的原意,高估了美國介入的戰略意圖。杜魯門和艾奇遜都反復申明制止侵略的有限戰爭態度,並沒有擴大戰爭的意圖,而毛澤東則將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制服朝鮮軍隊、恢復半島和平的行為,理解為美國以朝鮮為跳板展拓整個中國,將第七艦隊進駐臺海和援助中華民國的舉措理解為美國要幫蔣介石反攻大陸,這種判斷和此前美國考慮承認PRC,之後將麥克阿瑟解職的脈絡相違背。

 

如果說一定要說當年的誤判是資訊不透明和不對等所致,戰後幾十年美蘇檔案的解密、親歷者回憶錄的披露和學者的研究追溯總該能還原當時美國並無侵略意圖,但中國又發明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說法,攪混水式地說「即便美國沒有侵華之心,由美國統一的韓半島也使東北暴露在美國的軍事威懾之下」。這種強調朝鮮對中國地緣政治價值的慣性思路在陸權時代或許還還有用武之地,在海權時代朝鮮作為緩衝區的作用大為貶值,緩衝價值存疑。

 

加之朝鮮對中國亦有不滿和不信任,戰時在軍隊指揮、鐵道管理、停戰問題、軍隊休整等議題上屢屢產生矛盾,戰後為金日成樹立個人獨裁清洗了包括「延安派」在內的潛在政敵,紀念館也基本不提中國的志願軍參戰史實,更不必說九〇年代以降開發核武引發周邊不安和國際制裁。投入巨額資源的緩衝區本身變成一個新的負資產,中朝沒有「鮮血凝成的友誼」,只有馬基維利式的悲喜劇。

 

最後,對韓戰志願軍戰士的紀念。紀念包括對生者的致敬和對死者的撫慰,中國紀念工作對比美韓等國可謂粗糙乃至糟糕,相當數量的戰亡士兵個人檔案沒有保留和收錄,幸存士兵的補助也十分微薄,其中七千多名自願遣返中國大陸的戰俘更是慘遭「清查」,命途多舛,中國軍事文學作家於勁據此寫成報導文學《厄運》,可謂草菅人命的縮影。不僅如此,數十年後回過頭來收割剩餘價值,宣傳犧牲紅利,渲染悲情故事,美其名曰「牢記歷史」。「汗慚神州赤子血,枉言正道是滄桑」,林昭對中共建政的感慨移用在韓戰紀念上,毫不違和,毫不過時。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韓戰 抗美援朝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