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入烏克蘭台媒】出關口兩樣情!難民大出逃、義勇軍少 記者驚遇步槍哨兵逼刪片

楊毅沈粲家 2022年03月16日 12:30:00
《上報》爭取進入烏國境內採訪屢碰壁,終於從波蘭梅迪卡邊境口岸成功通關入境,但拍攝遭逢軍方攔阻。(合成畫面/沈粲家攝)

《上報》爭取進入烏國境內採訪屢碰壁,終於從波蘭梅迪卡邊境口岸成功通關入境,但拍攝遭逢軍方攔阻。(合成畫面/沈粲家攝)

《上報》特派員將隨時轉播最新戰況,請密切鎖定《上報》臉書Twitch同步直播。

 

 

俄烏戰爭逾20天,《上報》特派採訪團隊挺進「北約東翼」波烏邊境深入直擊!歷經兩度艱辛嘗試通關後,本報記者沈粲家於波蘭當地時間15日中午12點30分,獲准跨越邊境進入烏克蘭國土,第一手目擊烏西邊關小鎮舍吉尼(Shehyni)難民逃離疏散及當地居民生活等真實現況。當地不僅有許多佩掛步槍的邊防軍人嚴加戒備,沿途更可見大批攜家帶眷徒步逃往波蘭的烏國婦女及幼童;諸多現實場景及影像畫面傳來,令人深刻感受到身處無情戰火下的烏克蘭平民所面臨之窘迫處境及戰地緊繃情勢。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月24日清晨發動軍事侵略閃電突襲烏克蘭,雙方開戰後,《上報》特派記者於3月3日旋即出發前往「北約最前線」、接收最多烏國難民人數的鄰國波蘭進行深度採訪。抵達波蘭這10幾天,我們短暫停留首府華沙後,便一路朝東部城市盧布林(Lublin)、海烏姆(Chelm),挺進到波烏邊境口岸多羅胡斯克(Dorohusk)、佐斯林(Zosin)及南部梅迪卡(Medyka)、普熱梅希爾(Przemyśl)等多個通關管制點或臨時安置轉運所探訪,見證、報導烏克蘭難民們的血淚故事及生存困境,並嘗試進入烏克蘭西部大城利沃夫(Lviv)採訪,第一手直擊炮火襲擊下的烏國居民真實現況。

 

為此,我們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曾驅車到梅迪卡邊境關口,跟著大排長龍欲進入烏克蘭救難及運送援助物資的車輛排隊通關,事先並與居住在利沃夫的烏克蘭友人聯繫、約定好見面時間。經過4個多小時漫長等候,約莫傍晚5點半左右,我們終於順利跨越波蘭邊境,Google地圖及時間軸上顯示的即時位置為舍吉尼,手機螢幕首頁天氣顯示的城市也從普熱梅希爾,瞬間改換成舍吉尼。

 

大批排隊等候到波蘭各地的烏克蘭難民。(楊毅攝)


 

 

入烏受阻不氣餒 記者徒步「綠線」終抵波蘭出關口

 

詎料,當我們開抵烏克蘭的入境關口時,卻被烏國邊防人員攔下告知,因我們其中一人缺乏簽證等相關文件,無法獲准放行,雖然眼前只差一步就能正式進入到烏克蘭境內,但我們仍不得不被迫放棄原地折返回波蘭。首度嘗試「入烏」失敗後,我們決定改變計畫,改以徒步方式走另一條人潮較少的通關路線,並作好至少其中要有一人能搶先進入烏克蘭的心理準備。

 

昨天一早8點左右(台灣時間下午3點),我們從波蘭東南部小鎮克羅斯諾(Krosno)下榻旅館再度出發,前往距離約92公里外、車程2個小時左右的梅迪卡邊境口岸,再次嘗試通關入境烏克蘭。這次我們改走一條被稱作「綠線」(green line)的徒步通關路線,沿著約4、500公尺長長的綠色鐵柵欄跟隨人群步行約5分鐘,便可迅速抵達波蘭的出境管制關口。

 

 

過程中,柵欄另一頭可以看到一群又一群牽著孩子或推著嬰兒車,手上大包小包行囊的烏克蘭婦女及家庭,陸續朝我們反方向走來,準備入境波蘭。一位小女孩拿著浣熊玩偶晃來晃去,靜靜地跟在大人身邊等待,還有更小的幼童正哭個不停,任憑媽媽怎麼抱著安撫也停不下來;一件黑色皮草大衣、藍色睡墊及白色棉被任意地被掛在綠色欄杆上,一旁地上則有好幾張被丟棄的金銀色鋁箔保暖毯,由此不難想見戰事爆發這些日子來,被迫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遭遇了何等驚懼惶恐的逃難混亂情況。

 

小小難民吃著糖果,乖乖地緊跟在大人身邊等待。(沈粲家、楊毅攝)

 

 

烏克蘭入境關口冷清 直擊身披迷彩國際義勇軍

 

大約中午12點,我們終於來到了入境烏克蘭的管制關口,人潮明顯比出境逃難到波蘭的人數少了約5倍,等在我們後頭排隊者不到100人,隊伍中還有好幾位全身穿著土色迷彩服、背著超大顆背包的國際志願軍人。輪到我們辦理通關程序時,原本邊防女軍官檢查完護照後正要蓋下通行章,此時她卻又突然查看了一下註有各國入境規定的小冊子,並要求我們出示簽證才可放行。經過約20分鐘交涉,我們告知該位烏克蘭女軍官我們是來自台灣、不是來自中國,且似乎有消息傳出烏國因接受國際援助已宣布開放外國人可免簽入境?但該位女軍官遲疑了一下,又找來另一位女邊防官詢問後,再次重申必須有簽證才可入境,於是我們當下便決定由開戰前已先取得電子簽證的特派記者粲家,獨自進入烏克蘭進行拍攝及直播。

 

《上報》記者沈粲家隨著民眾排隊進入出關口,緩緩抵達烏克蘭。(楊毅攝)

 

根據粲家進入烏克蘭第一手獨家拍攝的影像畫面可以看到,一出關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紅色噴漆寫著斗大「LEGION」白色布條的國際志願軍團報到處。接著,4、5輛載滿烏克蘭逃難婦女及孩童的大巴士暫停在路邊,似乎在等著接送更多人一同離開烏國,好幾位成年男子則靜靜地站在巴士旁,神情有些落寞地朝窗戶裡頭望去。

 

一到烏克蘭境內就看到斗大的紅色噴漆「LEGION」白色布條,為國際志願軍團報到處。(沈粲家攝)

 

境內有4、5輛載滿烏克蘭逃難婦女及孩童的大巴士停在路邊,準備離開。(沈粲家攝)

 

 

 

烏國小鎮舍吉尼未見戰亂 可見大媽淡定哈拉修花草

 

沿著邊境關口正前方連接利沃夫的M11號公路,繼續往前步行約1.5公里,路旁可見掛著以英波烏三種語言標示「歡迎」、此處為「亞沃利夫區」(Yavoriv district)及距離基輔635公里、利沃夫80公里、往普熱梅希爾15公里等路牌。雖然幾天前,烏西地區才剛遭俄軍以超過30枚巡弋飛彈空襲攻擊位於另一城市亞沃利夫(Yavoriv)的「國際維和與安全中心」(IPSC),但鄰近波蘭邊境的舍吉尼仍顯得相當平靜,有尚未撤離的居民如常地在家門口修剪花草樹木,還有幾位大媽隔著圍籬興致盎然地聊起天來。

 

這時忽然有一大烏克蘭婦女正一手拖著行李箱、另一手牽著孩子或寵物迎面走來。有少女抱著捲起來的睡墊,面容疲倦地跟著人群快步前進。還有幾位烏克蘭男子行色匆匆,邊走邊低頭察看手機。附近的加油站、商店及換匯所也正常營業,比起前一天我們在波蘭商場內看到換匯所已不收烏克蘭幣荷林夫納,舍吉尼當地換匯所則仍可以8塊半的荷林夫納換1塊波幣茲羅提。

 

歡迎來到烏克蘭亞沃利夫的告示牌。(沈粲家攝)
附近的加油站、商店及換匯所正常營業。(沈粲家攝)

 

走走停停約1小時拍攝及線上直播後,特派記者粲家返回關口附近想要拍更多烏克蘭民眾及女志工發給孩子們果汁餅乾、棒棒糖等畫面時,前方不遠處突然有2名背著長槍的黑衣軍人招手將他叫過去,劈頭第一句話就是用濃濃的烏克蘭口音,指著相機不斷以英語重複說道「delete」,要求粲家刪除照片。但因雙方語言無法溝通,其中一位黑衣軍人便領著他找另一位會講英語的烏克蘭軍人,就在這短短數秒鐘時間,粲家趁著軍人們不注意,隨即趕緊拔出相機內的記憶卡,並從口袋掏出另一張預先準備好的記憶卡趁機換上,並將原先的記憶卡藏放在右後方較不顯眼的口袋中,並把直播關掉將手機收起來,告知他是記者來當地拍攝取材,且已按照要求將相機記憶卡全部格式化了,示意相機內什麼檔案及照片都沒有。

 

烏克蘭軍人攔阻《上報》記者進一步拍攝,強迫刪除畫面後離開境內,場面一度緊張。(沈粲家攝)

 

 

「須獲國防部許可」 烏軍迫《上報》刪片強制驅離

 

只不過,2名穿著烏克蘭軍裝的軍人仍不放棄,一左一右地站在後面將粲家帶到旁邊另一個小崗哨,過程中2名烏克蘭軍人佩掛的步槍還不時碰撞到粲家的身體;進入崗哨後,裡頭有幾位烏國邊防軍人正坐著休息,他們請粲家先到旁邊坐著,並拿走相機對著地板按了幾下快門,確認相機是否正常運作及裡頭的片是不是真的已經全部刪掉。查看完畢後,其中一位軍人才告訴他,因為當地是戰區,所以嚴禁拍攝任何軍人或難民的臉孔及邊境關口等相關軍事建築物,否則若這些影像曝光,可能將對他們造成未知危險及有洩密風險,除非我們取得烏國國防部的許可同意,才可以拍一些難民的畫面。

 

 

「我必須要請你離開烏克蘭」,該位烏克蘭軍人接著將相機歸還給粲家,並與另一位同事在崗哨前緊盯目送粲家走入到出境烏克蘭的通關口,才終於離去;而粲家則順利返回波蘭梅迪卡與守候在外頭的同事會合,有驚無險順利結束這場約歷時2小時的烏克蘭採訪任務。

 

在烏克蘭境內協助疏散難民工作的志工。(沈粲家攝)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