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垃圾分布以太平洋最嚴重 中研院示警:台灣漁業恐面臨危害

上報快訊/楊佳諭 2020年11月14日 09:10:00
中研院與台大的研究團隊首度加入風阻效應分析海洋垃圾分布情形。(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與台大的研究團隊首度加入風阻效應分析海洋垃圾分布情形。(中研院提供)

全球每年有480萬至127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危及海洋生態,中研院與台大的研究團隊首度加入風阻效應分析,並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1993年至2017年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以全球尺度來追溯海洋垃圾的分布;結果發現,海洋垃圾分布已從亞熱帶轉移到熱帶和高緯度地區,其中更以太平洋區的受害最為嚴重。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海洋垃圾在全球各海洋區域的累積有百倍到千倍的差異,其源頭皆來自沿岸與大洋的海洋垃圾,而隨著不同的海流和風阻效應,都將影響著這些海洋垃圾可能到達的終點。

 

由左至右臺大柯佳吟副教授、中研院鄭明修研究員、海委會黃向文署長、中研院辛宜佳副研究員。(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進一步說明,風阻效應是將海洋垃圾推送到岸上和沿岸的重要因素,而過去分析海洋垃圾堆積的分布皆僅考慮洋流的因素,若加上風阻效應,比重較海小的像保麗龍、寶特瓶等中、高風阻垃圾,容易隨風飄移,隨著海流和風阻效應,垃圾就會被帶得更遠。然而沿岸垃圾卻不易受風阻效應影響,無論風阻大小皆均勻的分布於全球海域,再次顯示海洋垃圾的全球性威脅。

 

研究團隊也表示,加入風力因素後,模擬結果更發現海洋垃圾分布已從亞熱帶轉移到熱帶和高緯度地區,並轉而從太平洋東岸累積至太平洋西岸,對台灣的衝擊也更為明顯;台灣與亞洲區域恐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漁業作業區域也將面臨衝擊。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指出,頻繁的漁業作業區域、具有較高海洋初級生產力區域都與海洋垃圾分布熱點重疊,若垃圾只增不減,整體海洋生態系與人類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海洋垃圾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長年關注海洋生態問題的鄭明修不禁感嘆,海納百川,水源孕育地球上豐沛的生命,但卻概括承受來自陸上或海上的污染源,並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透過淨灘及日常的減塑行動,才是解決海洋垃圾的根本之道。(「政院發言人成名符其實造謠者」)

 

 

【熱門點閱】

●【牛肉麵風波】丁怡銘「絕不是稱職的發言人」 李茂生:找有腦的人當官很困難?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