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讓肺炎母插管被罵殘忍 母往生後女兒夜夜想起醫師的話

上報快訊/蔡宜璇 2021年07月07日 13:10:00
重症科醫師陳志金在臉書分享朋友決定不讓母親插管,卻被醫生罵「殘忍放棄」的故事。圖為示意圖。(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重症科醫師陳志金在臉書分享朋友決定不讓母親插管,卻被醫生罵「殘忍放棄」的故事。圖為示意圖。(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指揮中心專家召集小組召集人張上淳5日指出,國內新冠肺炎高死亡率與家屬有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觀念有關,其實有相當比例「救得回來」,引發各界討論。重症科醫生陳志金不贊同此言論,另在臉書分享小故事,指出有子女因遵守年邁母親的意願,沒讓母親插管,還被醫生指責「怎麼可以殘忍放棄」,最後母親往生後,女兒每每午夜夢迴時就會想起醫生的話,忍不住掉類。

 

我國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國人在臨終前可選擇拒絕心肺復甦或維生醫療(Do not resuscitation,DNR)的權利,且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醫生得知病人預立的意願後,可和家屬溝通提供病患安寧療護服務。

 

陳志金6日在臉書抨擊張上淳的話對家屬和醫護是打擊後,又在臉書分享妻子長輩朋友的故事。他指出,妻子朋友的媽媽因為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朋友和她的弟弟依媽媽的交代,沒讓母親插管,但某位ICU主治醫生查房時,卻問姐弟「你們怎麼可以那麼殘忍?就這樣放棄?」最後姊弟倆再次詢問母親的意願,仍維持原不插管的決定。

 

 

這名女性友人表示,媽媽是在她懷裡往生的,「我知道我做的決定是對的,是媽媽希望我幫她做的決定」,但是在午夜夢迴時想起醫生說的那句話,就會忍不住淚水,不斷想自己是不是太殘忍、是不是不該放棄,若當初仍讓媽媽插管,現在是否還能看到媽媽,「可是我又很怕媽媽會受苦,拔不了管,只能一直躺在床上」。

 

陳志金說,肺炎的確是有機會治好的疾病,但也可能發生插管後就拔不了管,只能依賴呼吸器,面對這種抉擇的確很困難;這要依病人的身體狀況,好好和病人與家屬討論,即使醫生認為應插管,但也要充分向病人與家屬分析利弊,在尊重他們的決定,若家屬不能做出決定,也能考慮「限時治療嘗試」(time-limited trial),先行治療,再設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底線。

 

陳志金表示,身為一個專業的ICU醫生,不會把自己單方面認為是「對」的治療,要求病人與家屬接受,更不會說出「家屬為什麼要放棄病人」這類會造成家屬一輩子內疚自責的話,「醫師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句話可以撫慰病人、家屬的心靈;一句話也會造成病人、家屬一輩子走不出悲痛、內疚自責」。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