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時中拋「未來抗疫3防線」 3、4月一度準備開放邊境

蔡慧貞 2021年10月02日 17:50:00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7)2日上午在「2021公衛聯合年會」致詞。(取自台灣公共衛生學會臉書)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7)2日上午在「2021公衛聯合年會」致詞。(取自台灣公共衛生學會臉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首度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出,未來面對COVID-19的防疫3防線,第一線從個人防護社交距離做起,第二道則是打疫苗,第三道染疫發病前期有口服藥物使用,也降低住院率和重症率。

 

陳時中今天上午在「2021公衛聯合年會」中致詞表示,疫情發展到現在,中央、民間都很辛苦。指揮中心思考如何讓防疫有韌性,除了防疫強度,也要注意是否會防疫疲乏,防疫強度高的時候也要注意,必須適當放鬆一些,讓大家身心更安寧,更能配合防疫。另對經濟的影響也要考慮,大家終究要過活,世界還是在走,達到平衡才能讓防疫有韌性。

 

 

多重分層防疫 「疫苗不完全可靠但一定有用」

 

陳時中進一步表示,讓防疫有韌性,時機的拿捏、事前預測、推動政策、事發後的因應等,都隨時要保持警覺。目前台灣的邊境仍然嚴管。陳時中在會中透露,原本指揮中心在3、4月準備開放,也請國衛院做了研究,看看打疫苗進來有多少人、會漏掉多少人,看看醫療體系如何因應,不過5月疫情出現就停頓了。

 

陳時中說,3、4月期間,指揮中心本來對打疫苗抱持高度期待,不過現在看來,「疫苗不是完全可靠,但是一定有用」。防疫不是靠單一的方式,而是多重的、分層次的做好。「我們邊境管制之外的社區管制,當然沒有封城那麼嚴格,但是戴口罩做的相當成功,以前要委託做監控,但在現在是全民監控中」 。

 

 

陳時中並表示,健保體系下,醫療高度被利用、有效率地被利用,在發生疫情後,醫療體系非常辛苦,希望疫苗的接種可以對重症產生效果,現在國內已有單株抗體的藥物,也積極準備口服藥中,希望讓大家安全,讓經濟復甦。

 

 

最終輔佐手段 口服抗病毒藥可減7成死亡率

 

今天下午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強調,以往防疫主軸都放在疫苗,如今開始逐漸重視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未來防疫各種手段都得相輔相成,他在記者會上提出未來抗疫3防線,第一線就是個人防護如口罩、社交距離,第二線是廣泛打疫苗防止重症,第三就是若染病,及早投以口服藥物治療。

 

陳時中說,有口服藥物的話,輕症及早服用更能降低住院率和重症機會,避免病情惡化。而目前對於住院病患可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在發病早期給予具風險因子成人病患單株抗體,可降低約7成死亡率。

 

9月27日起室內人數不受80人上限限制,部分大學室內授課超過100人,是否會有風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校園是否可比照體育活動不受80人上限規定,教育部已經研擬指引,送往指揮中心核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