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難以發現及治療,死亡率高,有「癌王」之稱。圖為示意。(取自pixabay)
資深藝人巴戈罹患胰臟癌,16日於台北長庚醫院病逝,享壽67歲。胰臟癌名列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8位,由於難以早期發現、治療,發現罹癌時通常已屆晚期,那該如何檢查出胰臟癌,高危險群又該如何預防?《上報》帶您了解。
根據健保署統計,罹患胰臟癌的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至2018年約成長10%,不少名人都命喪於此,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資深名嘴劉駿耀、聯安創辦人李文雄、體育主播傅達仁等人。
目前胰臟癌的檢查項目包括兩大類:抽血類的腫瘤指數CA-199,及影像檢查類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CT)、磁振造影檢查(MRI)、內視鏡超音波檢查(EUS)與正子攝影檢查(PET)。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鄭祖耀表示,抽血可以測定腫瘤指數,其中跟胰臟最相關的就是CA19-9,不過,雖然能作為初步參考依據,但無法偵測早期胰臟癌。若抽血報告有異,則通常會先做腹部超音波。
鄭祖耀說明,腹部超音波雖難以看清胰臟的全貌,但國內長期推廣B、C型肝炎患者,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意外找出不少位於胰臟頸、體部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這類小型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發現率,台灣居亞洲之冠,有近一半是B肝患者定期追蹤而篩檢出來的。
毒理專家招名威也在臉書發文表示,胰臟位置隱密,難早期發現腫瘤,發現時經常已是晚期,且轉移快、難治療,俗稱有第一名的「癌王」稱號。在台灣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5%,死亡人數則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93%,台灣每年有500人因此死亡,術後5年存活率僅1%左右。
「其實我對於胰臟癌並不陌生,我媽媽就是因它而過世的。」要說早期的胰臟癌有沒有明顯的症狀,雖然很多人說沒有,不過,招名威坦言,他觀察媽媽的狀況,其實還是有的,就是發燒,沒緣由的輕微發燒,多是在38.5度左右。
招名威進一步指出,初期每隔幾周就反覆發生一下,去診所吃退燒藥就能緩解,但後來頻率提高,到醫院檢查卻都無法明確判斷原因,他媽媽的體重越來越輕,最後掛了血液腫瘤科的診,才知道是惡性腫瘤。不過,手術過後一年半,腫瘤復發,癌細胞持續擴大,開始有上腹痛、背痛、消化不良、體重快速減輕、黃疸等症狀,雖然持續治療,「但從復發到過世,就13個月」。
招名威說道,網路上說的高危險群,包括60歲以上、男性居多、吸菸者、嗜酒者,以及飲食中攝取肉類、脂肪、糖類偏高者、糖尿病患者、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等。他也補充了媽媽的另外4點狀況,分別是不愛曬太陽、睡眠不正常、飲食不均衡、工作壓力極大,「但前述的高風險條件,我媽媽一個也沒有。」
無論是病人或家屬,罹患癌症都很煎熬,心靈層面的建設更是,招名威補充說明,畢竟胰臟癌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否則你會看到癌細胞,跑得比時間還快。」
至於胰臟癌要如何預防胰臟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可以藉由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4大可養成的防癌健康習慣如下:
1、蔬果彩虹579
蔬果中含有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平日應遵循「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足量攝取多色蔬果。
2、規律運動
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更能控制體重,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胰臟癌。
3、體重控制
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須將身體質量指數(BMI)18.5至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
4、遠離菸酒
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成與抽菸有關,且不僅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三手菸對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人;酒精則會對胰臟造成氧化壓力,進而讓胰臟受到損害,增加發炎機率,胰臟若常發炎,就容易產生癌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