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樂活防疫有成 研究成果榮登國際期刊

上報快訊/林育萱 2020年10月14日 14:59:00
指揮中心14日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圖)分享其研究團隊研究當基礎,針對台灣疫情與民眾健身運動及心理健康進行分析。(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14日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圖)分享其研究團隊研究當基礎,針對台灣疫情與民眾健身運動及心理健康進行分析。(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14日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分享其研究團隊,以今年3月參與德國波茨坦大學橫跨101國的大型研究為基礎,針對台灣疫情與民眾健身運動及心理健康進行分析。

 

此為台灣首次提供全球疫情、健身運動、心理健康在當前與未來因應,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並提出三項重大發現如下,對國人疫情期間的身心健康大有幫助,也呼應指揮中心自6月起提倡的「樂活防疫,健康生活」運動。

 

疫情封鎖期間台灣民眾的健身運動行為仍可保持:疫情期間,全球只有26%的民眾可保持相同的健身運動時間與強度,台灣卻有51%,可能與我國政府超前防疫部署、實施精準防疫措施及民眾配合相關防疫措施有關,為最低程度影響健身運動行為奠下基石。

 

未來疫情對台灣民眾反可增加健身運動行為:研究團隊發現在未來類似疫情中,不僅超過56%的台灣民眾可保持原來的健身運動頻率,更有15-27%的民眾可能增加頻率。民眾可利用新媒體平台結合社群力量,獲得即時且多元面向的訊息;同時,可藉由網路、電視提供的健身教學影音及各項科技設施,持續保持健身運動習慣。

 

健身運動決定心情:該研究發現,疫情前運動頻率每周2天以上者能有好心情;反之,疫情中減少運動頻率民眾更容易產生心情低落現象。研究進一步指出,維持健身運動習慣可減少居家檢疫/隔離時的孤獨感與孤立感;在疫情中維持健身運動行為,更可協助國民在疫情中保持心情穩定。

 

指揮中心呼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樂活防疫,正確勤洗手、維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至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雙鋼印口罩15日起恢復定額徵用

 

【熱門點閱】
●【南鐵強拆】「低估了民進黨的恥度」 陳致曉:家可以重建,還不是運動的終點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