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只能退休養老?壯世代倡議人吳春城:翻轉高齡族群標籤、重新規劃政策方向

邱家琳 2023年03月10日 16:56:00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張哲偉攝)

屆滿65歲,就該退休離開工作崗位,讓生活只剩養老、養生或養病嗎?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盡快設立「Strong Lab」,挖掘高齡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積極的思維重新主導政策與產業方向。

 

根據國發會推測,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預估在2025年超過20%。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日前也在「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致詞表示,政府將攜手產業在高齡照顧、健康福祉等產業,將於2025年創造台幣3千億產值。

 

壯世代舉辦「不懂高齡需求的「高齡科技產業策略」記者會。(張哲偉攝)

 

針對高齡產業的討論,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指出,工研院曾在2016年預測2025年銀髮產業達到3.6兆產值,現在卻只剩10%產值,這是政府大縮水,還是這幾年來什麼都沒做?未來會不會連3千億的承諾都達不到?但至少政府重視該議題,希望這一次可以與社會充分溝通。

 

「政府必須將銀髮族標籤翻轉為『壯世代』,才是最佳解方。」吳春城強調,現今社會對高齡產業討論最多的就是技術創新,但很少提及思維、制度、法規的改變,尤其是觀念的重塑。若大家可以重新定位高齡族群,給他們更多的尊重與鼓勵,將偏見轉為樂見,將足以在當前製造業面臨下滑之際,創造更多內需市場,力挽經濟成長於不墜。

 

吳春城強調應翻轉高齡者標籤,從銀髮族變為壯世代。(張哲偉攝)

 

如何重新定義高齡族群?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認為,年齡應劃分新的標準,15歲以下是兒童,16至25歲是青少年,26至45歲是青年,45至65歲是壯年,66至85歲是中年,86歲以上才是老年。

 

涂醒哲也提到,從預防高齡者失能的角度來看,應該提供500多萬非失能的壯世代,更具尊嚴與優質的生活環境與身心靈健康引導,才能夠延緩失能的發生,從源頭開始降低長照發生機率、減少平均近9年的臥床時間,甚至賦予更多職場再設計、提前退休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讓高齡者繼續成為生產者及消費者。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張哲偉攝)

 

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也提出「Strong Lab」的規劃藍圖,他表示,「科技導入」與「數位賦能」不該僅聚焦在失能照顧,其實非失能者的食、衣、住、行、育、樂更應該融入數位與科技技術,搭配完整的壯世代需求調查方可成功。「Strong Lab」有三大主軸,研究長壽生活而非退休生活,以消費者為中心思維,是「Giver」而不只是「Taker」。

 

陳孝昌更進一步說明,若科技賦能只針對失能者,容易限制大家對高齡者生活場域的想像,僅止於醫院、藥局、復康巴士、社區藝文中心等,未來高齡科技產業只能倚靠政府大量財政支撐。反之,如果政策能以高齡生活真實需求為基礎,將可擴及800萬人口,帶動年輕世代服務高齡需求的新創產業,創造兆元長壽經濟,真正成就青壯世代共榮。

 

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張哲偉攝)

 

最後,吳春城補充說明,今年是大選年,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將與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等團體共同舉辦「壯世代政策國是論壇」,針對2025年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對政府提出相應策略與建言,也鼓勵壯世代族群積極為自己發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