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只剩半年生命?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提3大建議 完整國病防治最後一塊拼圖

邱家琳 2023年04月13日 10:00:00
肝癌初期沒有症狀,診斷出來通常是中晚期。(取自Pexels)

肝癌初期沒有症狀,診斷出來通常是中晚期。(取自Pexels)

根據202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共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其中肝癌死亡人數為7970人,相比五年前減少4.6%,顯見國內肝病防治的政策已獲得初步成效。然而2022年最新公布癌登資料卻顯示,肝癌的五年存活率再度回到十大癌症之末,專家指出,台灣肝炎的防治確實是全球的模範生,有效減少肝炎、肝硬化以及早、中期肝癌的病人人數,但晚期卻沒有明顯的下降,是肝病防治政策還需再積極投入關注的領域。

 

「在肝病防治上,無論是治療肝炎或肝癌,台灣確實都做得很好,在全世界都是模範生,但可以做得更好。」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說明,從近期統計資料來看,台灣在早期、中期肝癌治療都優於國際,但晚期肝癌相對表現沒那麼好,以台灣的醫療環境與技術,應該能提高晚期肝癌病人的存活率,要推廣讓晚期肝癌的存活率增加。

 

盧勝男表示,現在最大的困境是,晚期肝癌病人大部分的治療方式都沒有健保給付。增加晚期肝癌存活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引進新藥外,最重要的是健保的思維也要轉換,要將晚期肝癌當成可以努力治療、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是可治癒的疾病,現在健保政策上對晚期肝癌病患確實比較不友善。

 

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盧勝男提供)

 

盧勝男認為,肝癌的治療在這幾年可說是百花齊放,政策強化對晚期肝癌的照護,能夠使晚期肝癌有治癒的機會,延續肝病防治的好成績,對此他也提出三大解方,第一,健保給付免疫合併療法等國際標準療法,降低病友經濟負擔;第二,修正健保給付條文,調整手術切除腫瘤、肝臟移植的給付條件,讓醫師有更多的武器來幫助病人應付戰局;當然,持續倡導民眾接受篩檢降低罹病率,這是要不斷去做的事。

 

 

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減輕病友經濟負擔

 

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食慾不振、黃疸等狀況才就醫,往往診斷出來,大多都是中晚期,過去晚期肝癌治療困難、預後不佳,患者平均存活期僅6個月。如今隨著免疫合併療法興起,為病人帶來抗癌新希望,若採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療法,副作用較少,腫瘤縮小的機會高達3成,但由於健保未給付,做一次治療要20萬元,經濟負擔相當大。

 

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在肝癌治療上,從臨床試驗數據可以看到,免疫合併療法的效果很不錯,但病友至今無法在健保體制下選擇較好的治療,關鍵在於健保日益嚴重的財務困境。

 

「在新藥給付上,財務衝擊是很重要的考量,造成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給付時間長、給付範圍嚴格限縮的困境。」蔡麗娟指出,台灣因少子化,保費收入越來越少,高齡化使得慢性疾病增加,健保財務負擔日益沉重,且未來只會越來越艱難、更具挑戰性,所以即便肝癌的治療有突破性的進展,都無法在短時間內進入健保,使病友都只能「望藥興嘆」。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為解決病友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近年也積極倡議設置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目前已獲得跨黨派立委共識,當前修法的最大阻礙在於依「財政紀律法」。若成功推動TmCDF,不僅減輕病友的經濟負擔,也可以讓病友及早用藥,還能蒐集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看見新藥的臨床效益,讓資源花在刀口上,協助提升健保給付效益,作為健保給付前的過渡機制。

 

 

健保署持續追蹤肝癌治療趨勢 盼照顧更多病友

 

面對肝癌治療的的突破、病友的疾呼,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明,其實肝癌的免疫療法在2019年4月曾短暫納入健保給付,不過當時專家當時建議單一療法,不得合併其他治療,因為當時肝癌療效較差,審議後就決定不再給付。但近年來健保署也有注意到免疫療法與標靶藥物或化療併用療效相當不錯,病人的無病存活率佳,健保署也已鎖定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不過,新藥納入給付的同時,還是會考量到財務衝擊。」蔡淑鈴坦言,晚期肝癌過去無藥可用,如今免疫合併療法讓病友延長生命,確實是需要重視的事情。她也感性說道,步步難,但用心才可以照顧好更多人;即便藥價不菲,健保署還是會積極與藥廠議價,盼能爭取最優惠的條件,讓更多病人接受最好的治療、也納入更多的新藥。

 

蔡淑鈴也提到,為了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的速度,健保署除了持續爭取新藥預算,也會在行政流程上持續調整。除了爭取更多新藥預算外,未來也會盡可能縮短癌症新藥審議流程與議價時間。癌症新藥從審議到納入給付的過程大概要12個月,花費較多的時間是在議價階段,目前也開放廠商在醫療科技評估(HTA)提出後,到相關會議上陳述意見,讓廠商與專家之間的距離能夠縮短。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邱家琳攝)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