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巨人到世界強權 習近平強推十年「中國製造2025」

羅谷(Dexter Roberts) 2021年05月16日 10:00:00
中國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受各界關注,被稱作中美貿易戰導火線之一。(湯森路透)

中國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受各界關注,被稱作中美貿易戰導火線之一。(湯森路透)

編按:中國領導擔憂失去製造業優勢,卻又想成為全球技術強權。2015年宣布靈感來自德國「工業4.0」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聚焦機器人製造和自動化,期望十年間能逐漸從製造業「巨人」轉變為「世界強權」……

 

40年來,中國扮演的是「世界工廠」

 

北京將此項政策交付給苗圩執行,這實在是命運奇妙的轉折。那時候他已經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曾經在安徽鄉下勞動改造的那個年輕人,後來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高峰期以處理工廠冗員而博得令名,現在又被委以這一項任務,負責主管中國下一波勞工精簡以及其製造部門最大的一次改革,亦即結束中國經濟對農民工勞動力的依賴,以機器人取代。

 

五月,總理李克強在苗圩參與之下宣布了這一項政策,整個計畫後面的野心隨之曝光。40年來,中國扮演的是「世界工廠」的角色,以低廉工資和虛有其表的環保法規為基礎,專事製造玩具、鞋類、簡易電子產品等低附加價值產品。但是現在,這樣的製造業經濟將轉進為資本密集型態,各公司將會研發各種高端技術,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全世界。

 

2025年達到日本、德國工業化初期水準

 

新華通訊社宣布說:「下列9項任務列為優先:提升製造業創新,整合信息技術及工業,強化工業基礎,扶植中國品牌,加強綠色製程,促進十大部門突破,進行製造部門整頓,促進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製造業相關之服務業,製程國際化。」

 

至2025年結束前的這十年間,信息技術、航天、高科技船隻、鐵路設施、新能源車輛、電力設施、新材料、生物醫學、醫療器材、農業機械,數控工具及機器人等十大部門將成為世界級產業,其中以數控工具及機器人最為關鍵。政府將運用減稅、補貼、貸款、債券、政府採購等優惠措施來鼓勵廠商研發。中央及各省政府將以數十億美元預算專款專用,在中國各地設立「製造創新公司」。苗圩說,到了2025年之時,「中國會完成的工業化基本上將相當於德國和日本工業化初期的水準。」

 

 

廣東「騰籠換鳥」政策,早已鼓勵工廠轉型

 

和中國很多經濟政策一樣,都會讓人想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廣東。廣東省的出口經濟有將近五年時間一直苦於工資上漲之痛,本來已經危殆的經濟更加損耗。歐洲、美國的消費者對於中國製廉價玩具的買氣一弛緩下來,幾千家本來就在苦撐的工廠隨即倒閉,造成大約兩千萬農民工失業。這種事情驚醒了一個當時日漸崛起的政治明星,53歲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那時候汪洋也是改革派一員。2008年5月,他提出了一個名稱十分花俏的政策,叫做「騰籠換鳥」。

 

在這項政策之下,他和一批副手開始鼓勵工廠放棄勞力密集、耗能、汙染性的產業,轉換成軟體、新能源、生技等乾淨的新產業。「騰籠換鳥」政策以減稅措施鼓勵新產業,以較為嚴格的勞動、環保法規對低利潤產業施壓。他們的做法在景氣最低迷期間雖然稍有放軟,但是這些官員後來撐過金融危機之後,卻更確定必須將中國經濟升級。200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接受,彭博《商業週刊》訪問時說:「廣東省面臨的問題就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競爭力資源。」

 

這一年十月,北京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大閱兵。中國在這場閱兵顯示了其野心當中比較不那麼窮兵黷武,但是同樣重要的一面。閱兵台前駛過一個34輛平台車組成的車隊,其中一輛上面站著一批工人,男的穿藍黃色工褲裝,戴黃色安全帽;女的穿紡織工人灰色褲裝,戴白色布帽,「表現了產業勞工充滿活力而神奇的面貌」--當時的一個官方網站這麼說。這一輛平台車的意思自然是在向中國產業的過去致意,但是其餘的平台車表達的卻是中國對於未來的野心。中國政府約六年後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技術自主」也是其中主要的項目,而且還明定其新產品(包括中國製的機器人)的「市占率」目標。

 

鄧小平赴日「才知道什麼叫做現代化」

 

要對「中國製造2025」做第一手觀察,就要去廣東。不只是因為這裡已經有幾千家廠商為求生存而轉型為自動化工廠,而且也是因為這裡是全中國最大機器人產地之一,已經成為政府「全面升級」政策的櫥窗。當年廣東省的930萬製造業勞工初次開始出現短缺現象時,省政府就曾經祭出屬於廣東省版本「中國製造」政策,運用補貼政策鼓勵廠商購置機器人;同時指定省會廣州為這個極富有企圖心之政策的模範。已經轉型成功的廠商若是要開拓新能源車輛、無人機等政府偏好的產業,會享有很多各種名目的低利貸款、補貼。

 

一些產業顧問常說中國至今在機器人的「採用」方面還落在很多國家後面。眾多工廠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依靠廉價勞動力,現在要他們在自動機器方面投資,自然動作就很慢。中國領導階層1、20年來在這一方面野心勃勃,但中國現在實情就是如此。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時值中國剛開始經濟改革不久。他看到日本工業技術的精密、進步,大為吃驚。他告訴日本主人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不足。我們的國家很落後,必須向日本學習。」他去東京近郊日產座間廠參觀,看到那裡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又聽說了該廠平均每一名工人可製造汽車輛數。他拿這個數字和中國的勞力密集汽車工業一比較,大為震撼。他說:「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做現代化。」

 

中國的工廠,迄於2017年為止,平均每一萬名工人只有97個機器人,相較於日本每一萬名工人有308個,德國322,南韓710,中國的97個實在很少。南韓是目前全世界自動化比率最高的國家。不過中國現在也在急起直追。2017年,中國購置了13.8萬具機器人,比起前一年增加了59%,占全球總銷售量三分之一強。

 

 

「機器換人」政策,廣東製造業就業率大砍6.6%

 

經過了工資上漲一倍的十年,中國的勞工已經不再那麼便宜了。2015年中國工人平均月薪為4,126元人民幣,和巴西相當,但是比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都高出很多。在廣東省,每一年每十名農民工有三名辭職,28歲以下年輕工人辭職率為37%。有的廠商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工資較低的國家,有的則是直接關廠。不過一些大工廠只有「升級」一途。機器人每一具價格20萬人民幣(29000美元),可以取代三名工人,約22個月可以回本,在高工資地區則是一年多就可以回本。廣東的工廠每十家有一家使用機器人,44%裝置了自動機器。這當然代表工廠的職位開始減少。那一年廣東製造業就業率減少了6.6%,一半以上的工廠員工有減少。

 

政府提供的優惠措施加速了工廠裝置機器人的速度,所加裝的機器人包括執行油漆、焊接、磨砂等簡易工作的機器人。2015年,廣東省政府宣布將對當地機器人製造商以及想要將工廠轉為自動化的汽車、家電、建材等製造商,全部大約2000家工廠,提供總額9430億人民幣(1340億美元)的補貼。隨著農民工人口的減縮,東莞也宣布了「機器換人」政策,要撥出兩億元人民幣,專款專用,給各公司進行升級之用。這一分補貼約占各廠家換用機器人費用的10至15%。另外還為各廠家提供免稅、退稅、低利融資。廣東省實施了這些獎勵措施之後,全中國各製造區開始起而仿效。浙江等沿海省份開始提出獎勵措施,鼓勵工廠實施自動化。就連遠在珠江三角洲以北一千公里之外的內地湖北也開始如法泡製。湖北是東風汽車廠所在地,苗圩在那裡過了大半生,2008年才奉調到北京。

 

做機器人,做到工廠裡沒有工人為止

 

不過決策官員要的不只是增建生產工廠,還要這些工廠使用中國國產機器人。「中國製造2025」政策開始實施前一年,習近平就已經在呼籲中國人進行「機器人革命」。他說,機器人將成為「製造業的皇冠寶石」。

 

官員於2017年設定的目標,是國產工業用機器人的占比、將從目前的1/4於2025年提升到70%。不過,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柴耀廷說,這個目標最大的挑戰在於要有公司能夠製造伺服馬達、驅動器、控制面板這三樣機器人核心零組件。目前中國為數約八百家機器人製造商大多數都是向發那科(Funac)、西門子等海外廠商購買。柴耀廷說:「中國機器人製造廠很多,但是技術都是來自日本、美國。中國人自己的機器人技術還很有限。」

 

廣東省,尤其是佛山順德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機器人製造中心。順德位於廣州南邊的珠江西岸,長久以來就以千門萬戶的電子廠出名,現在卻已經成為快速成長的機器人製造商大本營。伊雪松(E-Deodar)製造的機器人銷售價格15000美元,比外國品牌便宜1/3,在珠江三角洲有家具廠、電子廠等各類製造廠都在用。伊雪松有一條裝配線月產四十具機器人,經理辦公室位於這條裝配線的後端,非常安靜。辦公室裡面設有咖啡店,有一具人形機器人會泡咖啡給年輕的員工喝。總經理褚偉雄留著短短的頭髮,穿著休閒背心。

 

他說:「有人問我說你們做機器人可以做多久,我說很簡單,做到工廠裡沒有工人為止。」這話是2017年後半年的時候說的。

 

 

 

作者簡介

羅谷(Dexter Roberts)

羅谷是美國駐派中國的資深記者,從1995年開始採訪報導中國長達23年,曾任《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中國社長與《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中國社長,採訪過無數中共高層、中國或外資企業的高層執行長,足跡遍布全中國各省,包括新疆、西藏等偏遠敏感地區,以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報導議題涵蓋經濟改革、中美貿易與投資,工廠與農民工、人口與公民社會等等。他也曾遠赴蒙古、北韓、南韓,日本、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地,瞭解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力量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他近期的關注集中在中國政策,如戶口制度導致的當下社會衝突和階級差距對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影響;中美競爭與中國崛起對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2018年他回到美國,目前擔任大西洋理事會亞洲安全倡議(Atlantic Council's Asia Security Initiative)高級研究員,同時擔任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研究員,並在政治系任教。羅谷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政治系,在校時學習中文兩年半。畢業後赴台灣師範大學繼續學習中文。之後回到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際事務,側重於中國研究和新聞學。《低端中國》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敬愛的領袖:從御用詩人到逃亡者,一位北韓反情報官員眼中的北韓》、《不為人知的敵人:科學家如何面對戰爭中的另類殺手》、《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榮格:分析心理學巨擘》,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生與死》、《謀生之道》、《論自由》、《心靈自由之路》、《論上帝》等書。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個人信箱:selfliao@gmail.com

 

※本文摘取自《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延伸閱讀】
●默認「中國製造2025」失敗 北京再推「中國標準2035」搶奪全球科技主導權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