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民族衝突】超過百族的緬甸 「有名無姓」文化、各族簡介

陳品潔 2021年05月05日 19:30:00
活躍於泰國與緬甸的巴東族。(湯森路透)

活躍於泰國與緬甸的巴東族。(湯森路透)

緬甸聯邦共和國,又稱為「緬甸」(緬甸語:မြန်မာ;myan-ma),是中南半島的東南亞國家,比鄰中國、泰國、寮國、印度與孟加拉。

 

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約是台灣(3萬6193平方公里)的18倍大,人口將近5500萬,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擁有超過135個民族。

 

 

特殊命名文化:有名無姓

 

緬甸人的命名方式相當特別,他們「有名無姓」,與外來的姓氏文化格格不入,也因此導致了翻譯上的誤解。

 

以知名的緬甸前總統、軍政府前總理「登盛」為例。媒體常稱其為「吳登勝」,但吳並非是其姓氏,而是尊稱「先生」(U、Oo)的意思。女性的尊稱為「Daw」(夫人)、「Ma」(女士)。而名又由兩到三個音節長的字組成,最多不會超過5個音節。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湯森路透)

 

儘管有些人會繼承父母或祖先的「名」,但其概念與姓氏又不相同。以翁山蘇姬為例,翁山取自父親、蘇取自祖母,姬取自母親。

 

根據《Cultural Atlas》介紹,在命名時,緬甸人可能會尋求命理師的協助,或因出生時間而決定命名。大多數名字有正面積極的含意,像「Hla」  (漂亮)或「Aung」(成功)。

 

八大少數民族

 

受到緬甸政府官方認證的民族(緬甸語:လီဆူ)有135個,主要分為八大民族,未獲政府承認的民族有緬甸華人、印度裔、穆斯林的羅興亞人等等。

 

1. 克欽族群(Kachin):主要分布在克欽邦,分12個民族,包括克欽族、傈僳族、景頗族。

 

克欽族—使用克欽語的民族,主要居住於今緬甸克欽邦、撣邦。該區域有「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KIA),主要活動於緬甸北部的中緬邊境的胡康河谷(Hukawng Valley),長年與緬甸政府軍交惡。

 

 

 

緬甸獨龍族祖先為中國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獨龍族。由於不與外族通婚,內部兄妹等近親通婚的情況普遍,後代罹患遺傳疾病與罕病者眾多。

 

2. 克耶族群(Kayah):主要分布在克耶邦,分9個民族,包括克耶族。

 

長頸族(巴東族)

為克耶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泰緬邊界。因巴東族女性會在頸部配戴銅圈,逐年增多圈數,又有長頸族。其一生僅有結婚、生子和死亡,才得以摘下銅圈。

 

 

3. 克倫族群(Kayin / Karen):主要分布在克倫邦,分11個民族,包括克倫族。

 

克倫族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倫族曾與英國共同對抗日本。

 

 

作為回報,克倫族要求獨立建國,但至今仍未達成該一心願。被緬甸政府認為與殖民者合作,他們遭到殘酷鎮壓,成千上萬的克倫族流離失所。

 

由於在英國殖民初期,採取「間接統治」政策,克倫族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族人不少被英國扶植為政府官員。在緬甸脫離英國獨立以後,克倫族成立了政治組織「克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KNU),旗下有「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4. 欽族群(Chin):主要分布在欽邦,分53個民族,包括欽族。

 

欽族(印度稱「庫基族」)

原本信仰泛靈論(萬物皆有靈),由於浸信會傳教士亞瑟·E·卡森的傳教,多數欽族人今為基督教,生活於緬甸西北部的欽邦。

 

穿著傳統服飾的欽族人。(擷取自維基百科

 

那加人

大多數分布於那加蘭邦,自稱為「龍族」的後人;而Nāgā(那加)就是「龍」的意思,不與同一姓氏的人通婚。

 

那加族武士。(擷取自維基百科)


 

5. 緬族群(Bamar):主要分布在緬甸的七個省,分9個民族,包括緬族。

 

緬族

緬甸最主要民族,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起源於中國雲南,在唐朝遷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帶,在11世紀取代式微的驃人,奪下克欽族、孟族等民族的地位後,成為緬甸最多人口的民族。

 

主要信奉為佛教,並是農耕社會,善於種植水稻、棉花、花生、豆類、芝麻等農作物。

 

6. 孟族群(Mon):主要分布在孟邦,只有1個民族——孟族。

 

屬中國雲南的百濮的一支,分布於撣邦、孟邦與伊洛瓦底河流域。由於孟族已融入緬族或泰國之中,孟族語言面臨失傳危機。

 

孟族傳統服飾。(擷取自維基百科)

 

7. 若開族群(Arkanese/Rakhine:主要分布在若開邦,分7個民族,包括若開族,分布於若開邦的沿海地區。若開語和緬語高度相似,彼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理解;文化上則受到印度的強烈影響,包含建築、宗教(佛教)、文學、音樂、食物等。

 

若開族人。(擷取自維基百科

 

根據《歐洲形成中的亞洲.第三卷.發展的世紀第三冊東南亞人》一書,若開人的新生兒將在出生後第五日或第七日,在親友的見證下完成命名儀式,腳上會塗著泥土。頭個孩子將有「u」這個音,代表「第一個」;另外的孩子也常見「shwe」這個字,代表「黃金」,多半的名字有3個音節。

 

8. 撣族群(Shan):主要分布在撣邦,分33個民族,包括撣族、拉祜族、佤族、果敢族(果敢漢人)。

 

撣族自稱「傣」。「撣」是緬族對他們的稱呼,分布於曼德勒省、克欽邦與克倫邦。(延伸閱讀:龍蛇混雜的衝突之地:撣邦

 

撣族女性。(擷取自維基百科)

 

果敢族

又稱為果敢華人、果敢漢人,是明末流亡到緬甸的漢族後裔,主要語言為中文,與現代的定居或入籍成為緬甸公民的華裔有所區分,受到官方認定為少數民族,享有一定權利。

 

羅興亞人

 

居住於緬甸若開邦阿拉干地區的羅興亞人,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人數約有100萬,使用與孟加拉語相似的「羅興亞語」,與緬甸的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大逕相異,雙方流血衝突不斷。

 

2012年5月28日,3個羅興亞穆斯林姦殺了1位若開佛教徒女性,讓雙方堆積已久的怨憤直接爆發,進而引發「2012年若開邦暴動」。

 

然而,緬甸軍政府長年也以性侵、刑求等手段,種族清洗羅興亞民族,不少激進的羅興亞人成為恐怖份子發動恐怖攻擊,也因此招致更嚴重的報復,人民被迫流亡到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避難。

 

孟加拉接收許多羅興亞難民。(攝影:李濠仲)

 

(資料來源整理自:維基百科、Cultural Atlas、BNI、BBC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