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爆發衝突一週,各地舉行示威抗議支持巴人。圖為德國柏林民眾為1948年5月15日巴勒斯坦浩劫日(Nakba,同時也是以色列國慶日)舉行抗議活動。(湯森路透)
美國日前於「聯合國新疆人權座談會」不畏中國要脅、譴責中國當局迫害維吾爾穆斯林族群,但在以巴衝突(巴勒斯坦穆斯林人死傷慘重)上,態度卻因外交與政治處境尷尬,讓中方抓到把柄,官方攜手官媒一同反擊。
中國外交部於14日記者會上回應《半島電視台》記者提問,「中方認為美方(13日)要求延後(聯合國安理會欲針對以巴衝突召開第三度會議一事)的原因為何?」,由於這樣做可能會威脅到巴勒斯坦人生命安危 ,以及「中方作為5月聯合國輪值主席國、有意藉由何種方式恢復局勢穩定?」。
發言人華春瑩當時回應,表示中方與國際社會皆高度關注、積極斡旋,但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在10日、12日兩度舉行緊急閉門會議,皆獨自反對發表談話,「我們也很想問美方,不知道美方能不能大方地回答?」
「美國口口聲聲關心穆斯林人權,如今以巴衝突再起,大批巴勒斯坦穆斯林民眾捲入戰火,但美國卻對此不聞不問,強力阻撓安理會發聲,並夥同美英德舉行涉疆問題會議、上演政治鬧劇,這麼做到底有什麼目的」,「美方應認識到,巴勒斯坦穆斯林民眾的生命同樣珍貴!」
🚀🚀🚀🚀🚀🚀🚀🚀🚀🚀🚀🚀🚀🚀🚀🚀🚀🚀🚀🚀🚀🚀🚀🚀🚀🚀🚀🚀🚀🚀🚀🚀🚀🚀🚀🚀🚀🚀🚀🚀🚀🚀🚀🚀🚀🚀🚀🚀🚀🚀🚀🚀🚀🚀🚀🚀🚀🚀🚀🚀🚀🚀🚀🚀🚀🚀🚀🚀🚀🚀🚀🚀🚀🚀🚀🚀🚀🚀🚀🚀🚀🚀🚀🚀🚀🚀🚀🚀🚀🚀🚀🚀🚀🚀🚀🚀🚀🚀🚀🚀🚀🚀🚀🚀🚀🚀🚀🚀🚀🚀🚀🚀🚀🚀🚀🚀🚀🚀🚀🚀🚀🚀🚀🚀🚀🚀🚀🚀🚀🚀🚀🚀🚀🚀🚀🚀🚀🚀🚀🚀
— Israel ישראל (@Israel) May 17, 2021
華春瑩也談到外交部長王毅與3月訪問中東國家、提出「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已就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提出建議,同時重申中國堅持此地維持「兩國方案」的立場。在以巴衝突於耶路撒冷日(10日)晚間爆發衝突、奪去近兩百條人命的一週後,聯合國安理會15國於16日第三度召開緊急會議。
由中國主持的視訊議會,廣邀20多名代表發言,雖然各國皆大力譴責暴力、直指雙方用武不符合比例原則,但以巴代表仍舊相互指責,直至會議結束前各國皆無法對公開聲明達成共識、也沒生出具體解決方法。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警告雙邊,「必須立即停火」。
王毅則表示,歡迎雙邊代表赴中國磋商,並提出三點看法,表示中東和平進程已偏離原軌道,巴勒斯坦問題若未解決,局勢將持續惡化,當務之急便是由中國輪值的安理會協助磋商、落實「兩國方案」,然而「一個國家」(美國)卻持續阻撓,因此,中國也呼籲美國擔起責任。
Wang Yi: We urge Israel to honestly fulfill its oblig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promptly and fully lift the blockade on and besiege of Gaza, guarantee the security and rights of the civilians in the 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y. pic.twitter.com/CnisA5xhyh
— Chinese Mission to UN (@Chinamission2un) May 16, 2021
不過,由中國、突尼西亞及挪威起草聲明,在17日聯合國辯論會後,仍然遭到美國阻擋通過,「目前無法支持安理會表態」。
該聲明呼籲「緩和情勢,中止暴亂及遵守國際人道法律,並保護平民」,「嚴重關切」巴勒斯坦家庭可能被逐出家園,反對任何會使情況加劇的「片面行動」。
中國表示,支持巴以地區得及早建立以1967年戰後訂定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在根本上實現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阿拉伯與猶太民族的和平共存。美國則自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正式將耶路撒冷視做以國首都,還將大使館遷至此地。
而拜登政府自上任以來便明確表示,解決以巴地區爭議並非優先考量事項,即便態勢逐漸升級、聯合國警告正邁向「全面戰爭」,也因外交與政治隱憂,秉持該立場,認為國際發聲無濟於事,但遭到支持以方的川普責備「軟弱」,將導致盟國遭到攻擊,若是他早就報復了。
Former President Donald Trump comments on Biden's 'weakness' - fueling violence in Israel https://t.co/3BBTDEoXl6 pic.twitter.com/og5vAlJtE9
— Newsmax (@newsmax) May 11, 2021
中國官媒《新華社》也於17日,將中國人權研究會於4月9日發布、讓中國小粉紅掀起騷動的報告翻出。《中國日報》則是藉由插畫,顯示美國讓阿富汗「滿目瘡痍」。《人民日報》同天發布〈失責之聲誰來負(鐘聲)〉一文。而全數文章都被《環球時報》轉發。
中國報告直指,美國1776年建國後,秉持門羅主義將西半球看作自己勢力範圍,二戰後再變本加厲,沒派兵出戰的時間,算下來不到20年。在19世紀時,從孤立主義轉到軍事擴張,對外掠奪同時「輸出動亂」,「導致全球性災難」。
該報告表示,自二戰後至2001年,全球共153地區發生的248起武裝衝突中,便有201場是由美國發起,直指擁有霸權思想的美國,打著「人道主義」之名展開軍事擴張,這些對外戰爭除了造成大量傷亡、生產停滯,也帶來難民潮、生態危機與社會動盪。
【美國到底有多「好戰」?細數二戰以來美國主要對外侵略戰爭造成平民傷亡等情況】
— 香江觀察 (@hkopinion) April 10, 2021
中國人權研究會發表題爲「美國對外侵略戰爭造成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文章,曆數二戰後美國發動的主要侵略戰爭,用大量數據和事實,揭露美國發動戰爭的惡果,並指出這些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源於美國的霸權思維。 pic.twitter.com/TNSfneXGts
《新華社》報導特別挑出報告內容,影射拜登政府最新撤軍政策,表示911事件後,美國藉反恐之名大舉駐軍中東,推翻神學士政權,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政權,並稱美國在2011年撤軍伊拉克、2014年撤軍阿富汗後,造地當地至今仍動盪不安。
然而,成立於1993年的中國人權研究會,雖在聯合國具有特別諮商地位、也是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大會的成員之一,仍是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對美國人權議題相當關注,已多次發文批評美國種族歧視、女權及槍枝氾濫等敏感話題。
且拜登雖不贊同提出公開聲明,但也在近日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atanyahu),以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私下通電,並於17日正式支持要求以巴停火。
美國駐聯合國湯瑪斯葛林非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16日也於安理會表示,若以巴尋求停火,美國已準備好居中調解。
美方表示,希望此次以巴衝突,在美國、埃及及卡達官員前往衝突地區調停後,能順利化解危機,若越演越烈,聯合國安理會才會將公開集會作為折衷辦法。前美國中東談判代表米勒(Aaron David Miller)12日回應《法廣》,表示拜登作法很容易理解,此地除了實際上烽火連天外,政治上也滿佈陷阱。
.@SecBlinken on the situation in Israel and the West Bank and Gaza: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greatly concerned by the violence, by the escalating violence – hundreds of people killed or injured, including children being pulled from the rubble.” More: https://t.co/qI6OPlFBb0.
— Department of State (@StateDept) May 18, 2021
即便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但巴以之間根本不存在真正談判空間,建國在短期內勢必難以實現。且多位美國前任總統也都不願涉足該區爭議,因為努力大多不會有回報、看不見前景。米勒表示,美國目前只希望能在齋月結束後、雙方怒火能逐漸平息。
《法廣》報導並說,拜登政府很少認可川普在外交上的成功,但拜登與布林肯皆是政治老手,與以國關係深厚,承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上,川普的確有功勞。不過也因川普立場過分堅定,使得民主黨內左翼對於以色列右翼領袖納坦雅胡相當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