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階級制度被打破後 菁英體制是否能帶來真正繁榮?

菁英如何定義?名校畢業生是否能為社會帶來最大貢獻?(pixabay)

菁英如何定義?名校畢業生是否能為社會帶來最大貢獻?(pixabay)

編按:什麼是菁英?菁英又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丹尼爾‧馬科維茨提到,「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社經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雖然菁英體制的能量、雄心與創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主流,但是現在卻是將充沛的創意之源侷限於越來越來狹隘的菁英階層,與現實越來越疏遠,甚至脫離了廣大中產階級的想像範圍。」

 

    菁英的優勢就是一場騙局。

 

    然而我們的文明都在抗拒這樣的結論。每一位正直之人都會同意競爭優勢應該是經由能力與努力掙得的,不是靠繼承與世襲而來。菁英體制的理念──社會與經濟的獎賞應是來自成就,不是血統──已成當代新寵。貴族社會雖曾風光一時,但已是明日黃花,菁英體制才是今日所有先進社會的信條。

 

    菁英體制承諾打破之前的世襲菁英制度,讓一無所有,只有才能與野心的人能夠擁有有為者亦若是的機會。菁英體制同時也承諾將個人優勢與公共利益相結合,堅持財富與社會地位應是靠著自身的成就而來。這些理念尋求建立一個崇尚辛勤工作與才幹的社會。

 

    但是菁英體制的運作並不如原先預期。今天,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在學校輸給富家子女,而中產階級的成年人則是在工作上輸給菁英大學畢業生。菁英體制阻礙了中產階級更上層樓的機會,然後還責怪這些在所得與社會地位的競爭中落敗的人,儘管遊戲規則本身只會讓富人贏得競爭。

 

    菁英體制也對菁英本身造成傷害。菁英的養成需要富有的父母投資數以千計的小時與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來讓他們的孩子得到菁英教育。這些所謂的菁英在工作上必須費盡心力,並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他們的教育來獲取當初投資的回報。菁英體制迫使一個個焦慮不安又虛偽不實的菁英陷入一場為保護所得與社會地位而殘酷無情的終身競賽。

 

    最終,菁英體制造成菁英與中產階級的分裂。它使得中產階級憤恨難平,同時又誘使菁英形成腐化的特權階層。菁英體制將整個社會捲入一個各階級相互指責、互不尊重,而又機能盡失的巨大漩渦之中。

 

    菁英體制魅力四射的外裝掩蓋了這些傷害,人們難以接受菁英體制本身竟是罪魁禍首――認真思考,的確如此。即使是當代最嚴厲的評論家也都擁抱菁英體制的理想,他們指責那些腐敗的菁英藉著自己的成就來獲取個人的利益,但他們在責備破壞菁英體制運作的個人行為時,同時也繼續強調此一體制的原則。

 

    但實際上,是社會與經濟結構,而非個人,造成如今充斥於美國生活中的不滿與混亂。不論初衷與之前的成果是什麼,菁英體制如今都只專注於擷取利益,並且造成貧富不均,危害社會。追根究柢,這些麻煩的根由不在菁英制度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而是菁英體制過度濫用。

 

    菁英本身已變成偽造的美德與典範。菁英體制──儘管其本意是博愛與公平正義――如今卻變成當初所要推倒的目標。它已成為一套集中與轉移世代財富和特權的機制,甚至是滋養與製造仇恨和分裂的新貴族世襲體制。

 

菁英體制虛假的承諾

 

    我就是一位菁英:體制下的產物與本書所揭露的濟濟英才中的一位。

 

    一九八七年的夏天,菁英主義方興未艾之際,我自德州奧斯丁的公立高中畢業,前往東北部的耶魯大學就讀。自此之後,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在多所大學間進修――倫敦政經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最後落腳的耶魯法學院,一路走來獲得一長串的學位。

 

    今天,我在耶魯法學院教書,我的學生與年輕的我相似得令人害怕,他們無一不是專業父母與菁英大學下的產物。我將老師教導我的東西傳授給他們,我的身家與我的階級地位都是拜菁英機制與它所提供的培訓和就業所賜。

 

    如今,菁英主義已達全盛期,它的旗幟飄揚於標榜以出產菁英為目的的學校之上。例如哈佛大學就自稱是「全球抱負不凡的學者天堂,」哈佛大學的任務報告還補充強調其辦學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學術上的精進,同時也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公民與公民的領袖,」學生可以在此學習「如何對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只願聘用哈佛大學與其他高級院所畢業生的企業也將這樣的主張帶入這些菁英的就業生涯。高盛(Goldman Sachs)就曾自稱「可能是全球最為菁英薈萃的工作場所。」該公司並在其網站上大力宣揚其菁英所做出的成就,例如藉由投資仲介帶來紐澤西州紐華克的「復興」與紐奧良的「再起」。這些熟悉的劇本一再重複――大肆宣揚菁英的才幹,並且強調菁英對公共利益的貢獻就如同助產士之於社會的興旺一樣不可或缺,由此將其階層與民主生活中的道義責任相結合。

 

    這些承諾引發一場革命。以前貴族社會都是透過繼承權與血統來獲得社會地位,並且濫用其不該有的特權來積聚非正義的優勢。今天,菁英體制則是宣稱以才幹與努力來贏得社經地位――公平而且光明正大,因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以前,懶散的貴族不事生產,他們奢華的生活是靠著剝削別人的勞力而來。今天,辛勤工作的菁英們則是表示他們在盡其所能,為他們所領導的社會做出貢獻。

 

    過去的階級體制邪惡又令人生厭,今日菁英體制則是宣稱造福社會――帶來正義與博愛。就其拉丁語源而言,菁英因其達成的成就而獲得榮耀,並且完全融入民主時代之中――彌補了階級體制的不足。

 

    菁英社會的禮儀使得其理念更加具體化與親近,予人一種自成一體,其所享有的優勢也是理所當然的觀感。畢業典禮已成美國夏季的主旋律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菁英體制的運作。耶魯法學院的畢業典禮長達兩天。傑出校友,包括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喬.拜登(Joe Biden)、露絲.貝德.金斯柏格(Ruth Bader Ginsburg)與索尼婭.索托梅爾(SoniaSotomayor)鼓勵畢業生追隨他們的熱情,發揮他們的才能,造福人類。教授們戴著顏色鮮豔的帽子,身著羊毛、絲綢、甚至皮草製成的長袍。大學官員則是穿戴鑲有珠寶的衣領,手持儀杖。一位前院長更是身著歐洲最古老大學波隆納大學所授與榮譽法學博士的華服來參加畢業典禮。

 

    這些慶典絕不隨便與馬虎,它們不像婚禮,而是提出嚴肅的目標,並且針對政治與個人傳達成深刻的意義。畢業典禮的演講往往是再三強調菁英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然而菁英體制這種中世紀華麗的排場仍然留有其所取代的貴族社會餘韻――舊瓶裝新酒。在大學的哥德四方院中,夏天午後留下一條長長的陰影,感覺歷史重演就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大學就像是一條繩索,延伸了好幾個世代,從未中斷。畢業演講則是將過去與未來無縫接軌,將轉變的壓力化於無形,安撫這些即將踏出校門進入社會的畢業生。這些禮儀使得未來變得似曾相識,儘管還未出現。它們確保菁英體制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主軸。

 

    菁英社會自有一套模式,且不斷地重複使用,進而形成一種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形式。這樣的形式使得菁英體制擁有超凡的魅力,得以捕捉人們的想像與吸引大家的目光。然而他們也利用基本禮儀與置身於日常生活之中的運作來掩蓋其所帶來的傷害。確實如此,菁英體制使得獎賞成就的其他方式顯得荒謬無比――以個人好惡與裙帶關係來進行特權的分配,造成不公與腐敗,或者純粹就是出於愚蠢,彷彿這些高位都是靠抽籤來決定的。

 

    菁英體制在進步的同時,也形成一個全新的壓迫性階級,甚至是過去一個世代所不曾出現的。菁英體制造成一種前所未見且獨樹一格的失衡情況,使得新鍍金時代大為失色。菁英們不僅是壟斷了所得、財富與權勢,同時也把持了產業、公共榮譽與個人尊嚴。菁英體制將中產階級排除在社經利益之外,同時還號召菁英們集體進行一場維護其階層的毀滅性競賽。菁英體制所造成的貧富不均――富人與窮人間的差距日形擴大――為美國前景帶來陰影。

 

   隨著菁英體制造成的貧富不均持續擴大,其本身所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加重,它所宣稱的道德責任崩塌,其耀眼奪目的禮儀也失去魅力。菁英體制不再能捕捉人們的想像力,反倒是引來一波波的抗拒。菁英體制承諾以推動公共利益來獲得自身優勢的宣示已成陳腔濫調,不再具有說服力,其過去的優點已不再令人信服。

 

菁英體制如何壓迫中產階級與剝削菁英

 

    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社經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雖然菁英體制的能量、雄心與創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主流,但是現在卻是將充沛的創意之源侷限於越來越來狹隘的菁英階層,與現實越來越疏遠,甚至脫離了廣大中產階級的想像範圍。

 

    菁英體制使得常春藤盟校、矽谷與華爾街成為菁英野心的競技場。創新者可以在這裡改變世界,開發網際網路(史丹福大學與谷歌)、社交媒體(哈佛與臉書)、財務(普林斯頓與華爾街),還有數以千計的其他場域。但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卻是被安排在菁英體制的尾端,他們不但可能不會開發出下一代創新產物,反而可能會成為未來創新的受害者。菁英體制將大部分民眾放逐於他們自己的社會之中——限制中產階級的孩童於枯燥乏味的學校就讀;中產階級的成人於沒有出頭天的工作之上。

 

    一般的看法是將菁英體制與機會均等混為一談,但是儘管菁英體制曾經擁抱機會均等,並且在早期將其菁英層對外開放,但是現在更像是壓制社會動能的阻礙,而不是促進動能的力量。過去引領眾人由平庸的生活進入美國菁英社會的大道如今是越來越狹窄,中產階級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富有家庭為子女投資的教育經費,而一般學校無論在資源與教學品質上都遠遠落後菁英學校。頂尖大學儘管強調他們注重的是成績而不是血統,但是他們的入學競爭使得中產階級的子女根本沒有贏的機會,導致其整個學生群完全向財富傾斜。總而言之,現在的菁英教育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菁英階層,不是一般大眾。

 

    菁英體制同樣也導致工作機會傾向於受過超級高等教育與來自菁英大學的畢業生,使得機會失衡的情況一路由學校延伸到職場與社會。才能與苦幹實幹已不再能確保一份好工作。沒有菁英程度的中產階級在一個日益強調超高等教育與華而不實培訓的職場中,處處受到限制與歧視。

 

    菁英體制不只是阻絕機會,同時還壟斷成果,而其所強調的價值更在道德的高度上對受害者極盡侮辱。菁英體制不僅將中產階級阻絕於進入菁英學校與獲得一份好工作的機會之外,同時還把學校與工作上的成就提升至心靈榮耀的層次。菁英階層於是竭盡所能要達到此一標準,確保眾人難以匹敵。菁英階層之外的美國大眾對此都深有體會,菁英階層只會強調中產階級的萎靡與倦怠。就算是物質條件還以接受,菁英體制也使得中產階級的精神生活陷入緩慢持續下降的沉淪之中。

 

    菁英體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菁英帶來特權。它現在所強調的培訓與工作正是過去平均提供給社會的機會,但反而限制了菁英潛力的發揮。當初耗盡中產階級精力的負擔,如今也成為菁英階層不勝負荷的重擔。

 

    貴族來自於出生,菁英則需要靠培育而來。過去的世襲菁英可以靠著繼承權不費吹灰之力將其地位傳給他們的子女。上一代貴族撒手人寰後,下一代就可自動承接其頭銜與豪宅。但是菁英就大大不同了,凡是希望將其地位傳承下去的家庭必須持續不斷地建立與累積其特權,而且每一代都必須依賴自己的成就來確保其菁英的地位。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菁英階層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來養育他們的子女。相對於貴族階層可能對於教育子女缺乏熱誠與能力,菁英階層——尤其是女性,會犧牲事業全心扮演菁英母親的角色——持續不斷地將他們的財富、技能與精力投入他們子女的教育之中。

 

    富有家庭的孩子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吸收這些教育。他們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跨入成人的門檻——都會受惠於這些菁英養成的教育,然而這些教育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與要求也使他們備受煎熬,這是中產階級,甚至他們半個世紀前的祖輩所難以想像的。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必須在三十五歲以上,以確保他具有擔任職務的成年人心智。然而在今天,一位三十五歲的菁英很有可能仍在校園內學習。

 

    隨著菁英體制日趨成熟,菁英們也就益發緊張,如今甚至連在菁英階層中最高位的人都開始反對當初造就他們的這種密集與競爭式的培訓。千禧一代是菁英體制成熟後的第一代,對於這樣的負擔,感受尤其深刻。千禧一代的菁英可能經過精雕細琢,也可能相對脆弱,但是並不會自認與眾不同。他們不會把每項挑戰視為自己的特權,但也不致於被沉重的競爭壓力所擊倒。他們並不放蕩也不頹廢,只是緊張與疲累。

 

    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我在耶魯的學生——菁英體制的模範與樣板——對於他們所擁有的特權待遇,其感受是困惑與不知所措多過自滿與揚揚得意。他們大部分出生於菁英階層的家庭,他們知道已被過度渲染,而在本能上懷疑他們是否值得擁有這樣的特權。(特權已是菁英大學文化的一部分,有一小批來自背景相對中等家庭的菁英學生,為了緩和他們進入此一有如外國社會的壓力,自行成立了一個「第一代專業人士」的社團)這些菁英學生在校園內受到大力栽培,同時也必須接受調教、鍛鍊、塑造與包裝。然而他們卻是鄙視這種為爭取優勢的操作,並對自己身為其中一員自嘲不已。最近一項調查指出美國社會掀起一波在聲譽經濟中追求所得與地位分配的集體狂熱,這些菁英學生就是此一熱潮下的犧牲品。

 

    我的學生就和菁英體制下所有的同輩一樣,都深陷因為害怕掉隊而引發的集體焦慮之中。他們懷疑自己過去的成就,同時也擔心未來會一直承受自校園一路到進入職場以來的競爭壓力與磨難。如今,即使是菁英也會擔心——非人為因素,不過理由充分——菁英體制並不會帶動其真正的繁榮,菁英也許會很富有,但是過得並不好。

 

作者簡介

 

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

 

  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教授,也是耶魯大學私法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

 

譯者簡介

 

王曉伯

 

  曾任職國內主要財經媒體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與主任多年,著有《華爾街浩劫》、《葛林史班: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央行總裁》(合著),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海森堡的戰爭》、《小王子的寶藏》、《向領導大師學激勵》、《群策群力的領導智慧》、《光天化日搶錢:稅賦如何形塑過去與改變未來?》等。

 

 

※本書擷取自《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關鍵字: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