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糧食最安全」地位也扛不住疫情衝擊 一成低薪民眾曾經歷挨餓

葉憶萱 2021年11月11日 21:00:00
疫情導致新加坡糧食安全危機。(湯森路透)

疫情導致新加坡糧食安全危機。(湯森路透)

根據《半島電視台》(Aljazeera)報導,新加坡曾被評為全球糧食最安全的國家,但和其他地方一樣免不了疫情衝擊,低薪勞工不得不捱餓度日。

 

 

現年61歲的吳先生(Danny Goh)在2020年疫情期間被解僱後,生活跌落谷底。這幾個月來,他努力找工作來養活妻子和四個年幼的孩子。

 

雖然吳先生找到了一份佣金制的工作,但收入大約落在800至2,800新加坡幣(新台幣16,419至57,468元),對於一家六口來說幾乎不夠用。

 

過去家裡冰箱總是塞滿水果、肉類、飲料和零食等,而今這些食物成了奢侈品,更別說要外出用餐。

 

全家現在一天只吃兩餐,例如雞湯配白飯或馬鈴薯。吳先生經常只吃一餐或是不吃飯,這樣他的孩子就有更多食物能吃。

 

 

現年35歲的約書亞(Joshua,化名)過去常和妻兒外出吃飯,但因為疫情失去原本工作,生活也變了個樣。

 

約書亞現在擔任保全,每週上四次12小時的夜班,每月收入1,400新加坡幣(新台幣28,734元),只有先前工作薪水的一半。

 

每次領到薪水後,他就會和妻子分配伙食費。剩下的錢拿來繳房租、水電費等日常開銷後,幾乎存不了任何錢,每個月只帶女兒外出用餐一次,加上當地慈善機構提供的糧食,日子勉強過得下去。

 

雖然生活充滿不確定性,但約書亞依舊保持樂觀態度,認為自己還年輕,還能夠找得到工作。

 

疫情導致糧食安全危機

 

新加坡管理大學連氏社會創新中心一項研究指出,1/10的民眾在過去12個月至少經歷過一次糧食不安全,其中2/5的人每個月至少經歷過一次。

 

糧食安全的定義為「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的獲得充分、安全且營養之糧食,以迎合其飲食及糧食偏好的活力健康生活」。

 

當地慈善組織Beyond Social Services一項研究顯示,尋求協助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已經從疫前1,600新加坡幣(新台幣32,839元)暴跌至500新加坡幣(新台幣10,262元)。

 

第二項研究是關於疫情對2020年7月至12月期間住在組屋(flat)的民眾之影響,並發現糧食不安全的時間越來越長。

 

大約85%民眾居住在政府承建的組屋,新加坡食物銀行聯合創始人黃小姐(Nichol Ng)說:「從外面看,房子很舒服、很漂亮,但孩子告訴我們,他們的母親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

 

民眾告訴Beyond,他們買食物時考量財務而非營養價值,例如有些家庭買不起配方奶,就會一天只吃一餐,或是用熱水泡咖啡奶精給孩子喝。

 

研究警告,如此情況可能會升級為嚴重公衛問題,與精神壓力增加和慢性健康狀況發展有關。

 

Beyond副執行董事坦加韋盧(Ranganayaki Thangavelu)表示:「對於一般的新加坡人來說,食物是一種全國消遣」

 

「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其他人的飲食有多糟、如何對每頓飯做出艱難選擇,以及食物如何只是維持他們生活的必需品。當他們每天都面臨這樣的不平等時,他們會隨著時間感到精疲力竭」。

 

每次政府宣布新的防疫措施後,就會有大批民眾寫信給慈善機構尋求糧食援助。隨疫情升溫,目前防疫措施將延長至21日。

 

儘管糧食援助數量不斷增加,但Beyond報告指出,有些人得到過多幫助,而有些人卻不知道如何獲取協助。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新加坡食物銀行正在建立線上資料庫「供食目錄」(feeding directory),同時正在開發應用程式,受惠者可以向捐贈者提交食物請求,而捐贈者可以分享他們的食物種類和數量。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MSF)承認國內糧食不安全的狀況,並基於ComCare計劃提供低收個人和家庭的援助,例如發放雜貨和食品券。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新加坡約有4.5%民眾面臨中至重度糧食不安全,但仍低於紐西蘭(14%)、澳洲(12.3%)、美國(8%)和韓國(5.1%)。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