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維爾紐斯(Vilnius)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2021年11月18日揭牌運作。(湯森路透)
中國多方打壓脅迫立陶宛,許多人關注駐立台灣代表處是否會在壓力下被迫改名,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安德利奇涅(Laima Andrikienė)28日受訪時表示,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惡化,並非起於台灣代表處的名稱,而是肇因於2021年5月立陶宛率先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組成的17+1互動機制。
安德利奇涅指出,在外委會28日與產業界探討中國經貿壓迫的閉門會議上,無人提到要變更台灣代表處的名稱,「完全沒有,否則就會有討論」。
17+1互動機制意在推動中國與17個中東歐國家的商業與投資關係,立陶宛2021年5月宣布退出,並呼籲其他歐盟國家跟進。當時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稱,包含多個歐盟成員國的17+1是在「製造分化」,構成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立陶宛認為「歐洲的實力和影響力在於內部團結」,因此應尋求「更加有效的27+1做法以及與中國交流」。
17+1(如今又稱16+1)的組成國家除中國外,還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捷克、愛沙尼亞、希臘、匈牙利、拉脫維亞、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發伐克、斯洛維尼亞。
President Tsai @iingwen re-elected for the 2nd term #TaiwanElections Congratulations #Taiwan is a stronghold of #democracy in the region @Europarl_EN @eu_eeas @EU_Commission @EPP pic.twitter.com/pNrcRQnCLp
— Laima Andrikienė (@Andrikiene) January 11, 2020
安德利奇涅指出,中國意在反對美國、取而代之主導全球政治經濟,而立陶宛退出17+1機制,等同打擊中國對歐洲「分而治之」的分化策略,此事比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更讓中國惱火。
安德利奇涅也表示,台灣代表處在立陶宛並未登記中文名稱,中文世界使用的翻譯名稱為何,應尊重台灣的決定。
關於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施壓,安德利奇涅則在閉門會議後透過新聞稿表示,立陶宛企業已著手開發新的進出口市場,國會及政府持續透過外交管道傾力協助;立陶宛產業代表也指出,中國市場問題其實早在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的消息傳出前就已經開始,多年來也曾遭遇各種障礙與限制,情況在近年情況愈加惡化。
現年64歲的安德利奇涅隸屬執政黨「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曾訪問台灣、2020年1月台灣總統蔡英文連任時也曾公開恭賀,2021年11月18日台灣代表處成立時她曾主動前往致意。
Lithuanian Foreign Minister: ‘17+1’ format with China “is not useful for Europe, it is dividing Europe, because some countries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on China than others.”
— Finbarr Bermingham (@fbermingham) March 3, 2021
https://t.co/6koILPgWl7
藍斯柏吉斯日前也在國會表示,沒有變更台灣代表處「正式名稱」的計畫,「正式名稱」指的是的立陶宛文及英文名稱,至於台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則屬非正式,他不表示意見。
駐立陶宛代表處及外交部皆指出,未曾接獲立陶宛要求更改中文或英文名稱。
立陶宛國內對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仍存在分歧,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27日喊話希望恢復立陶宛與北京的「正常關係」,並將立中關係轉惡歸因於台灣代表處設立,稱「這些事情對我們國家並沒有任何好處」,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26日社論清楚表示,即使台灣代表處改名也無濟於事,立中關係止損有4個條件,包括立陶宛「向中方公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