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夷、高句麗到女真 東北亞部落國家更迭,直至入主中國

古松崇志 2022年02月27日 07:00:00
舊渤海國所在地。(CC BY-SA 4.0 ScareCriterion12)

舊渤海國所在地。(CC BY-SA 4.0 ScareCriterion12)

「東夷」的系譜

 

十世紀起契丹在歐亞大陸東方的霸權,以及十一世紀初澶淵之盟以來的契丹與北宋和平共存,至十二世紀初迎向終結。這肇因於契丹東北邊境一帶名為女真的集團勢力迅速抬頭。

 

女真,以日後建立清朝(大清國,滿洲語daicing gurun)的滿洲族前身而聞名。在語言學的民族分類中屬於廣泛分布於東北亞的通古斯語系民族(使用通古斯系諸語言的各種民族)。包含女真在內的東北亞各集團,自古就在中國王朝的中文文獻中留下紀錄,中文以東方夷狄之意稱他們為「東夷」。此處將先整理在女真之前出現的東北亞各王朝、諸集團的歷史。

 

關於東夷的系統性記錄,最初出現在三世紀末陳壽寫的《三國志.魏書.東夷傳》。這也是記載了邪馬臺國的史書,對日本史而言是耳熟能詳的文獻。《三國志》中記載,東夷分布於現今俄羅斯沿海地區的挹婁;從中國東北地方到朝鮮半島北部的扶餘、高句麗、東沃沮、濊;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等地。

 

其中,以騎兵作為軍事力量最早崛起的是高句麗,其勢力廣及滿洲與朝鮮半島,五世紀成為東北亞最大的王朝,這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朝鮮半島南部自四世紀後半起百濟(前身為馬韓)、新羅(前身為辰韓)崛起,六世紀中葉與高句麗形成三國鼎立狀態。滿洲與朝鮮半島的東夷中,未被這三國統合者,或者即便被統合仍維持自主性的各部族,被統稱為靺鞨。

 

西元六世紀的朝鮮半島地圖。(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海東盛國」渤海國

 

西元七世紀後半,高句麗遭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所滅,新羅統合朝鮮半島,之後如第一章所述,七世紀末契丹叛唐時,被唐朝南遷至營州的高句麗遺民靺鞨集團在大祚榮的領導下,向東移往高句麗故土,接著以牡丹江上游的敦化盆地為據點,標榜繼承高句麗建立渤海國。如此一來,東北亞形成北渤海國、南新羅對峙的形勢。

 

渤海國建國之初, 由高句麗人及過往高句麗統治下的南方靺鞨集團(粟末、白山)組成。之後迅速向北方拓展勢力,展開對北方靺鞨集團的統一行動。北方靺鞨是靺鞨集團中未受高句麗統治的集團,主要靠狩獵營生,與突厥等蒙古高原的游牧王朝關係匪淺,與主要靠農業維生的南部靺鞨集團性質相異。最終,渤海國統治了農耕與狩獵兩種不同類型的集團,對農耕居民實施承襲自唐朝的州縣制,同時對狩獵部族的北部靺鞨則承認各部落集團的自主性。第二章所見契丹統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複合性制度應該是參考自渤海國,可說渤海國的統治方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透過接受冊封等方法與唐朝維持友好關係的渤海國,從唐朝引入官僚制度、軍事制度、儒家思想與佛教等,八世紀中葉於牡丹江中游模仿唐長安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國都:上京龍泉府。九世紀前半渤海國進入全盛時期,被譽為「海東盛國」。此外,渤海國勢力向東擴展至日本海沿岸,將沿岸靠海維生的居民納入統治,並越過日本海與日本平安朝頻繁交流,此段外交關係在日本也頗負盛名。

 

女真登場

 

唐朝自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初分崩離析的過程中,歐亞大陸東方籠罩在一片混亂中,此時期東北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朝鮮半島上新羅勢力衰退,後百濟與後高句麗接連反叛,自立建國,進入後三國時代,日後參與擘畫後高句麗建國的軍人王建(八七七―九四三年)於九一八年標榜繼承高句麗,建立高麗國,之後統一朝鮮半島。高麗在歐亞大陸東方持續至十二世紀為止的多國體制下,一直採取相當務實的外交政策,臣屬契丹、金(一段期間也臣屬北宋),與各政權保持友好往來關係。內政上也建立起自身的統治體制,一時間相當繁榮。十三世紀面對蒙古帝國霸權時,高麗王朝靠著與蒙古政權中樞保持緊密關係得以堅持下來,一直存續至十四世紀末為止。

 

渤海國則於九二六年被契丹所滅。契丹透過衛星國家東丹國間接統治渤海國舊日領地,但遇挫失敗,最終契丹放棄渤海國舊日領地,將東丹國舉國遷至遼東平原。十世紀中葉契丹取消東丹國,將遼東一帶納入直接統治,在該地設置東京遼陽府,以東京留守司管轄統領該區。

 

接著說明女真。「女真」這個名稱來自Jurchen一詞的音譯,中國的文獻中開始出現於十世紀前半,正好處於契丹侵略渤海國之際。女真一詞也與靺鞨一詞相同,皆為部落群的總稱,女真居住區域散布在今日俄羅斯沿海、中國東北地方、朝鮮半島北部一帶,大致與東丹遷國後留下的渤海國舊日領地相當,他們被視為靺鞨各族中的北部靺鞨後裔,這是因為一般認為另一方的南部靺鞨與渤海國統治下的高句麗人融合成為了渤海人。此外,北部靺鞨並非全體皆為女真,除黑水靺鞨與從中分支出來的五國係以女真為主體之外,其餘如鐵驪、兀惹、胡里改等部也存在部分女真集團。

 

女真族的居住空間分布於滿洲平原(東北平原)東部的連綿山岳、丘陵地帶,大致都屬於山間流水形成的大小不一河谷區,依照不同水系形成各自的部落集團。這一區域屬於年降雨量超過五百公釐、有廣大落葉林及針葉林、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土地。女真人在這種生態環境下靠狩獵、畜牧與粗放農耕營生。雖然他們分散在廣大的區域中,仍因語言與習俗的共通性而同樣被冠以女真的稱呼,而至十一世紀為止女真各集團在政治上皆未統一。

 

女真集團分布地區在接近契丹統治的遼東一帶,他們於十世紀末這段期間進入契丹統治下,仍舊維持原本的部落組織,並未歸設於遼東的州縣管轄。平時從事農牧業,發生戰爭時負有提供士兵的義務,為契丹軍力的一部分。歸於契丹統治的遼東附近女真,以咸州(遼寧省開原)管理的北女真、遼東半島的南女真(最大勢力為曷蘇館女真)、鴨綠江流域的鴨淥江女真等最為知名,由從屬於契丹的層面來看稱為「系遼籍女真」,從受到契丹教化的層面來看則有「熟女真」等稱呼。

 

※本文摘取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3:草原的稱霸》,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古松崇志


1972年生。專研歐亞大陸東方史。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代表著作:
《オアシス地域の歴史と環境》(共同撰寫,勉誠出版)、《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学出版会)、《概説中国史》(共同撰寫,昭和堂)、《金・女真の歴史とユーラシア東方》(共同編著,勉誠出版)。

譯者簡介

黃耀進


翻譯工作者。單譯有《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陳舜臣《半路上》、《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東京審判》等書。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