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峰會於加州洛杉磯登場。(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8日將赴洛杉磯參加「美洲峰會」,這是自1994年在邁阿密舉行首場美洲峰會之後,時隔28年再次在美國登場。路透指出,拜登希望重新取得領導地位,並抗衡中國在中南美洲擴張的影響力。
然而,美國以「不邀請獨裁者」為由,將古巴、委內瑞拉和瓜地馬拉排除於美洲峰會之外,導致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決定抵制,僅派外長出席。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則向美國提出交換條件,以拜登跟他舉行雙邊會談、承諾不質疑巴西的選戰爭議為前提,才願意出席峰會。
出席名單遲遲未底定,模糊了美洲峰會的焦點,更顯示美國以民主價值為核心的外交政策產生矛盾。峰會最後能否帶來實質進展,也遭各界質疑。
U.S. President Joe Biden is facing several challeng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cusp of the 2022 Summit of the Americas in Los Angeles https://t.co/xYkDBnK8Tx pic.twitter.com/k4D0mS2K6Y
— Reuters (@Reuters) June 7, 2022
美聯社報導,美洲峰會是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發起,目的是促進美洲的自由貿易。不過,大約15年前中南美洲左派崛起,加上美國的外交政策逐漸聚焦於中東的戰爭,讓中國有機可乘,許多拉丁美洲國家也越來越不信任美國。
紐約時報則指出,隨著中國逐步顯露擴張野心,拜登上任後的外交政策核心轉向亞洲,近期則因俄烏戰爭,著重於跟歐洲國家重建盟友關係。雖然拜登政府曾稱不會忽視中南美洲,並希望透過美洲峰會擴大投資,但拉美多國陷入經濟困境,這些投資是否足以阻止各國向中國尋求協助,還很難說。
華府智庫「美洲國家協會」(Council of the Americas)學者方斯沃斯(Eric Farnsworth)表示,中國除了是多數拉美國家的最大或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持續對發展中國家施加政治影響力,企圖透過推廣有利中國的論述和價值觀,促使各國越來越親中。
美國官員6日透露,拜登將於峰會上正式推出「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計畫」(Americas Partnership for Economic Prosperity),以既有的貿易協議為基礎,聚焦於活化區域經濟、促進投資、恢復供應鏈彈性,以及創造乾淨能源的工作機會;此外,拜登還將推動改革美洲開發銀行(IDB)。
路透報導稱,此計畫對美洲而言,提供了中國以外的替代選項,但有多少國家願意埋單仍有待觀察。
美國5月針對亞洲推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拉丁美洲看來,亦顯示美國的政策矛盾。墨西哥外交部長艾伯拉德(Marcelo Ebrard)指控,美國拒邀古巴等國的獨裁者訪美,卻又願意跟一黨獨大的越南合作,代表美國標舉的民主價值並非一體適用,而是「方便的時候」才派上用場。
美國媒體Politico和Axios指出,「美洲經濟夥伴關係」和IPEF相當類似,並不是一般的貿易協議,因此恐怕無法滿足拉美國家。
拜登政府選擇拋棄過去的貿易策略,不再以開放美國市場為誘因,換取各國改革國內經濟體制;這樣的作法也遭質疑,可能無法有效要求各國遵守經貿計畫中的承諾。
President Biden will pitch Western Hemisphere leaders on what the WH has dubbed a "new and ambitious economic agenda." But his economic engagement plans may not be enough to satisfy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eager for more trade.
— Steven Overly (@StevenOverly) June 7, 2022
More on @politico: https://t.co/TbVL9usWkr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預計出席美洲峰會,跟智利、厄瓜多、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等國的貿易官員會面;戴琪6日曾表示,美國跟各國的經濟關係應針對不同的夥伴「量身打造」。她亦曾指出,美國將超越「傳統的爭端解決機制」,轉而思考如何打造出新模式,確保協議中的各方皆遵守承諾。
不過,曾任美國在巴西貿易代表的霍克(Kellie Meiman Hock)則認為,美洲跟亞洲市場的需求不同,因為美洲許多國家早已跟美國簽署過自由貿易協議,出口至美國的關稅也較低。
此前,美國已跟墨西哥、智利、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另外跟巴西和厄瓜多等國也有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