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在11日峰會後發表公報,對中國發出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譴責。(取自拜登推特)
北約峰會11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召開,會後31國發表首日聯合公報,繼上屆峰會公報首度將中國定位為「體制性挑戰」之後,今年峰會公報再次大篇幅提及中國,抨擊其「脅迫性政策」挑戰北約安全與價值,深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而且「威脅台灣」並進行大規模軍備建設,對中國發出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譴責,
南華早報報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11日高峰會後發表公報,其中有關中國的部分便長達322個字,而去年兩份聲明的字數為304個字,2021年則僅有225個字。31個盟國領導人首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示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挑戰我們的利益、安全與價值」,此為北約對中國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譴責。
公報指出,盟國持續面臨來自中國的網路、太空、混合與其他不對稱威脅,以及惡意使用新興和破壞性科技的威脅。中國對抗性的用語和不實資訊,以北約盟國為目標,損害北約盟國的安全。
Vilnius Summit Communiqué issued by the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o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 in Vilnius#NATOSummit | #VilniusSummit
— NATO (@NATO) July 11, 2023
北約認為中國尋求控制關鍵科技和產業、關鍵基礎建設、戰略性原物料和供應鏈,利用經濟力量造成他國戰略性依賴、強化影響力。中國致力於推翻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包括在太空、網路和海事領域。
北約公報也提及中國的核武政策,包括反對中國以民用計畫為幌子,實為軍事用途擴充鈽的生產,有損於國際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的目標。
另外,這份公報也認定中國與俄羅斯深化戰略性夥伴關係,互相強化破壞國際秩序的企圖,與北約的價值和利益背道而馳。北約要求中國譴責俄羅斯的侵略、避免以任何方式支援俄羅斯的戰爭,並停止協助強化俄羅斯將侵略行為歸咎於烏克蘭和北約的錯誤說法。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在峰會後記者會直言:「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威脅台灣,並以高速、大規模促進核武現代化,缺乏透明度,使盟國同意共同持續應對中國的脅迫性行為。」
公報同時表明北約對與中國政府的建設性往來保持開放態度,包括建立互惠的資訊透明度,以著眼於保障盟國的安全利益。「我們正在促進共同的(對中國)覺察、增強韌性和準備,以對抗中國分化北約盟國的脅迫手段」。
除了指控中國透過廣泛的政經軍手段在全球擴張、投射力量,且快速擴充核武、政策不透明,深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並威脅台灣、挑戰北約安全與價值之外,這份公報的另一項重要議題是烏克蘭的入會程序。
北約各成員國領袖一致同意,烏克蘭的未來取決於北約,當各盟友同意且條件滿足時,便能夠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不過,這份聲明未如烏克蘭期望,讓烏克蘭在峰會期間加入北約,也沒有提出具體時間表。
不過,與會領袖保證,北約將協助基輔在軍事相互操作,以及其他民主和安全部門改革方面取得進展。另外,北約也取消烏克蘭須履行「成員國行動計畫」(Membership Action Plan,MAP)的要求,有效掃除基輔加入北約的障礙。
Today I embarked on a trip here with faith in decisions, with faith in partners, with faith in a strong @NATO. In a NATO that does not hesitate, does not waste time and does not look back at any aggressor... And I would like this faith to become confidence – confidence in the…
— Володимир Зеленський (@ZelenskyyUa) July 11, 2023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iy)稍早表示,在北約領袖表示將向基輔發出「積極訊號」後,如果北約峰會上不向烏克蘭提供入盟時間表,那將是「荒謬的」。
北約31國及瑞典領導人12日將與日本、南韓、紐西蘭和澳洲4個亞太地區夥伴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共同開會。史托騰伯格直言,中國也將是關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