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人士指出,日產昧於過往榮光的「傲慢」態度,是與本田合併破局的關鍵之一,圖為日產執行長內田誠(左),與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去年聯合召開記者會的畫面。(資料照片/美聯社)
日本兩大汽車集團日產、本田之間價值600億美元的營運業務整合案,近日正式破局,產業消息人士對此表示,日產公司的「傲慢」態度,以及對於困境的體認不足,加上本田有意使日產成為子公司,都是雙方協商無以為繼的關鍵;在此同時,之前傳出有意收購日產的鴻海集團,董座劉揚偉12日則表示該集團無意併購日產,而是期望能推動雙方的合作。
路透報導指出,在經歷了多年銷售低迷,以及管理層的動盪,加上低估最主要市場美國對於混合動力車輛的需求之後,現為日本第三大車廠的日產(Nissan)集團實力正不斷削弱,因此當競爭對手本田(Honda)集團在去年年底,提出規模達到600億美元(約1.97兆元新台幣)的整合構想後,似乎讓日產的未來出現一道曙光。
然而,根據6名產業消息人士透露,日產集團基於本身歷史地位的「傲慢」,以及對於眼下困境缺乏體認,加上本田集團進一步要求日產成為子公司,都使雙方的協商走向破局。
根據其中3名消息人士說法,日產直到2020年,都仍是居於豐田(Toyota)之後,日本第二大的車輛製造商,因此就算近年地位滑落,但仍在談判期間要求和本田平起平坐;本田集團則是施壓日產,要求進一步削減人力以及產線,但面對不斷疊加難題的日產無法接受,更認為能自行從危機中脫困。此外,日產經營層決策過於緩慢,也令本田難以接受。
報導指出,由於談判過程屢屢出現拖延,本田集團在今年1月下旬告知日產執行長內田誠,日產應成為本田旗下子公司的規劃,但此舉讓自認雙方在談判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日產感到震驚,知情人士指出,日產內部對於本田「突襲式」修改在去年底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內容的行為高度不滿,並且將之視為對日產的羞辱,使這項原本可形成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集團的合併案破局,但雙方仍有可能持續進行技術合作。
在此同時,原本傳出有意出手「搶親」,收購日產的鴻海集團,董座劉揚偉在12日的集團新春團拜場合,明確表示該集團主要目標在推動與日產的合作,而非併購,這也是鴻海集團首度就此事公開表態。
報導指出,劉揚偉在談及與日產的合作時,強調鴻海無意收購日產,但若在雙方合作有需求的情形下,仍會考慮購入日產股份;此外,劉揚偉也提及鴻海正在和擁有部分日產股權的法國雷諾集團(Renault)之間,進行合作的協商,目前雷諾所持的日產股份約在36%左右,其中有18.7%交付信託,其餘則是直接持有。
報導表示,雖然以蘋果供應鏈而聞名的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且對於電動車展現出高度興趣,但劉揚偉強調鴻海並不會成為「汽車品牌」,而是提供代工設計與製造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