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飛彈研發機構所採購、新一批可製造固態燃料的化學品,已於13日運抵,圖為伊朗革命衛隊近日在演訓中,進行飛彈實戰測試。(美聯社)
最新衛星畫面顯示,由中國港口出發,裝載1000公噸飛彈固態燃料關鍵化學原料的兩艘貨輪中的第一艘,已於13日抵達伊朗南部。外界分析認為,儘管伊朗飛彈生產設備曾在以色列攻擊下,蒙受嚴重損害,但原料的進口恐代表該國飛彈研發正重起爐灶,甚至已恢復量產能力,對區域情勢構成新的威脅。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2個歐洲情報來源資訊,在3周前由中國江蘇省太倉港啟航,懸掛伊朗旗幟、名為「Golbon」號的貨輪,載運了這批1000噸「過氯酸鈉」(sodium perchlorate)之中的大多數化學劑,已在13日抵達伊朗南部阿巴斯港(Bandar Abbas)外,該化學品是製造飛彈固態燃料的關鍵成分。
情報指出,這批1000噸的過氯酸鈉,足以製造出可供260枚伊朗「城堡破壞者」(Kheibar Shekan)飛彈,或200枚「烈士卡希姆」(Haj Qassem)彈道飛彈所需的固態推進燃料。
第二艘載運化學物質過氯酸鈉的伊朗貨輪「Jairan」號,目前則尚未完成貨物裝載,仍然泊靠在中國港口之內,根據消息人士指出,「Golbon」與「Jairan」兩艘貨輪都是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Shipping Lines, IRISL)負責營運,且這批化學品的購買方,就是伊朗負責彈道飛彈研發機構之一的「自足聖戰組織」(Self Sufficiency Jihad Organization)。
報導指出,被詢及是否知悉這批化學品交易時,中國外交部表示「並不清楚相關細節」,但表達堅決反對「單邊非法制裁」,以及「恣意抹黑與缺乏證據的指控」立場。
包括美國、英國都以「協助伊朗進行軍火擴散或是採購」等相關理由,對IRISL祭出制裁,英國財政部也指出該公司「涉及敵意行為」,因此「Golbon」與「Jairan」兩艘貨輪目前也都在美國制裁清單之內;但在此同時,北京持續與德黑蘭維持外交與經貿關係,並且高舉譴責美國「單邊制裁行為」的大旗,接納伊朗成為中、俄所主導,包括「上海合作組織」(SCO)以及「金磚四國」(BRICS)等國際組織架構成員。
報導表示,雖然過氯酸鈉的交易並不在西方國家的制裁範圍內,但該物質能夠被轉化為被國際控管,可作為燃料以及氧化劑的物質「過氯酸銨」(ammonium perchlorate)。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無機化學教授塞拉(Andrea Sella)表示,過氯酸銨「是太空載具火箭推進器所使用固態燃料的原料」,且「並沒有太多替代物質可運用」,且除了固態燃料之外,過氯酸銨本身的用途也並不廣,因此伊朗進口該物質的行為,除了發展、製造飛彈之外似乎難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