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F-35B戰機。(取自DVIDS網站)
隨著歐洲與美國因北約承諾與俄烏戰爭問題,而緊張關係升級,1個關於F-35戰機、廣為流傳的傳聞又在網路上迅速發酵,也就是五角大廈在這款最先進的第5代匿蹤戰機中,內建遠端「終止開關」(Kill Switch),讓美國能夠遠端關閉或削弱盟軍操作的F-35戰機。
美國軍聞網站The Aviationist報導,目前,全球有超過1100架F-35戰機正在服役,分布於16個國家的武裝部隊。這則傳聞的再度興起,引發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對軍事主權的擔憂,特別是在當前地緣政治動盪之際,外界更加懷疑美國對盟國的影響力。
所謂「終止開關」(Kill Switch)的說法認為,美國能夠關閉或限制盟國購買的F-35戰機的作戰功能,形同對盟國的軍事行動「擁有1票否決權」。在社群平台X上,有人聲稱:「歐洲人現在擔心所有美國售出的武器都有終止開關!(答案:是的)」。
部分網友更進一步推測,組成F-35戰機的800萬行代碼中,可能藏有遠端停用的「後門」,他們還呼籲加拿大取消價值145億美元(約4767億新台幣)的F-35採購計畫,擔心美國能「鎖死」戰機的運作。
這則傳聞的再度爆發,正值歐洲對美國新政府的不信任感加劇之際。許多歐洲政界人士與網路輿論正大肆揣測美國的真實意圖,特別是在川普政府近期凍結對烏克蘭的軍援及情報共享,甚至切斷烏軍F-16戰機電戰系統的背景下,相關討論更為激烈。
雖然比利時和瑞士官員否認了F-35戰機存在「終止開關」的說法,但是,這款戰機本質上是1種「高度依賴軟體」的武器系統。它的運行依賴「自動後勤資訊系統」(Autonom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ALIS),還有後來的升級版本「作戰資訊整合網路」(ODIN)等關鍵基礎架構,這引發外界對美國影響力的合理懷疑。
最近,美國空軍第350頻譜作戰大隊(350th Spectrum Warfare Group)的F-35計畫支援小組透露,根據美國政策,國際的F-35戰機操作者「不被允許在美國本土(CONUS)以外地區進行獨立測試作業」,因為美國政府的安全規範及國防政策規定,這些功能必須由「美國公民」執行,以保護關鍵技術。
美國空軍在網站上詳細介紹了這項政策,強調美國對F-35戰機先進系統的嚴格控制,限制外國業者獨立測試或改裝飛機的能力。這項政策進一步證明了美國對F-35的掌控。
對於依賴F-35戰機執行關鍵任務(如核嚇阻)的北約盟國義大利、德國和英國而言,這無疑加深它們對「作戰自主權」的憂慮。目前,以色列是唯一獲准擁有F-35戰機獨立作業系統的國家,也就是特製版F-35I「全能者」(Adir)戰機。
雖然這不等於「終止開關」,但它凸顯了美國的影響力,特別是在跨大西洋關係緊張之際,歐洲各國越來越質疑自己對美國軍事技術的依賴。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前主席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向德國《圖片報》表示:「如果美國限制德國F-35戰機的運行,就像它對烏克蘭的F-16戰機那樣,那我們可能會考慮取消採購合約。」
事實上,比起所謂的「終止開關」,F-35戰機更大的問題在於,它高度依賴美國提供的軟體更新,F-35戰機在技術上恐因此處於脆弱狀態。F-35戰機的軟體更新,確保了它的最佳性能及安全性,但如果美國停止提供更新,戰機仍然可以運行,但它的戰力會越來越落後,無法適應最新的作戰環境。
可以把F-35比作現代智慧型手機:它是最先進的設備,但必須不斷更新軟體,來解鎖新功能、運行最新應用程式,並保持安全性。如果停止更新,手機不會立刻無法使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它會無法支援新應用、缺乏安全更新檔,最終只能執行最基本的功能,變得越來越「沒用」。
某種程度上,F-35戰機的運作方式與此類似。它不僅僅是1架戰機,而是1個依賴軟體驅動的作戰網路系統,持續的軟體升級才能保證它的作戰成功。如果無法獲取這些更新,F-35戰機雖然仍能起飛,但在戰場上的戰鬥力、適應新威脅的能力,以及突破先進防禦系統的能力,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在現代戰爭中,技術更新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