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為了擺脫化石燃料,因應電力需求上漲,紛紛開始將目光轉向默默發展核電技術的南韓。圖為2008年4月,西班牙的阿斯科一號核電廠位於居民區附近。(美聯社)
許多西方國家近年來電力需求急速上升,希望能以合理的價格穩定增加低碳排的核電,但又不願意依賴全球兩大核能建設強國的中國與俄羅斯,開始將目光轉向默默發展半世紀核能建設技術的南韓,讓南韓有望在未來十年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核能技術出口國之一。
彭博14日報導,自從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以來,再加上為了因應全球暖化的衝擊,許多國家將目光聚焦在太陽能與風能這種低碳能源上,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與雲端運算的快速發展,加劇對電力的需求。美國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如ChatGPT之類的生成式AI耗電量,到2027年可能相當於西班牙在2022年的全年用電量。
在電力需求加大的情況下,風能與太陽能的問題也漸漸顯現,它們無法像核能一樣,全天候穩定供應低碳電力,這讓核能在近年來又成為各國發展電力建設的選項。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科技公司微軟(Microsoft)與臉書母公司Meta等企業紛紛表態要大幅提高核能使用量,顯現核電廠需求迫在眉睫。
目前,核電約供應全球近十分之一的電力,但預測顯示,為了遏制全球暖化衝擊,全球核電產量到2050年必須增加到現在的3倍以上,已有超過30個國家承諾將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根據氣候非營利組織「清潔空氣特遣部隊」(Clean Air Task Force)估算,為了在25年內將核電產能增加3倍,全球需投入高達9兆美元的資本,平均每年約需2500億美元。但這個高度集中的產業,近年來因高成本、工期長,還有監管嚴格、政治阻力而漸漸萎縮,這些新核電廠,該由誰來建?
美國與法國雖然曾是核能產業的基石,卻歷來飽受預算超支與工程延宕的窘境;中國與俄羅斯雖然是現在的核能龍頭,但又因為國安疑慮難吸引西方買家,像是英國最近就決定在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推進一項核電計畫,顯示對中態度日益強硬;而日本則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仍在重整追趕。在這樣的局面下,南韓身為核能出口領域的新興玩家,正好有機會搶下這塊利潤豐厚的大餅。
彭博對全球超過400座已規劃(Planned)和擬議中(Proposed)的核反應爐進行分析,南韓有望拿下其中高達43%的業務,未來十年將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核能技術出口國之一。至於中國,雖然預計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核電生產國,但其供應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
南韓昌原市代理市長張今勇(Kum Yong Jang,音譯)說「我們能準時、依預算完工交付核電廠。」並補充,「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對南韓技術感興趣的原因。」
南韓在2022年承諾,要在2030年前出口10座核子反應爐。其首個海外項目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巴拉卡(Barakah)核電廠,這項價值200億美元的合約於2009年拿下,並於2023年完工。業界資深人士之所以對此刮目相看,是因為南韓幾乎準時完工,這在一個經常超時超支的產業中,可說是罕見的成就。負責建造4座反應爐的南韓現代建設(Hyundai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新能源事業部主管安贊鎬(Chanho Ahn,音譯)表示,「大家都抱持懷疑態度」並解釋,「我們只是如法炮製過去在國內的做法而已。」
南韓的優勢之一在於其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它們的工程公司、建設企業、公用事業、燃料供應商與銀行之間,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產業體系。這其中有些是國營事業,有些則為民營企業,但許多單位都能獲得政府資金或貸款的支援。這種模式與中國或俄羅斯相似,透過整合國內供應鏈,促成政府對政府的合作與簽約。
乾淨能源民調機構Radiant Energy Group常務董事尼爾森(Mark Nelson)表示,「他們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緊密團隊合作下的『南韓隊』模式。」並補充,「他們以一個團隊出現在客戶國面前。」
南韓政府顧問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公司NuScale Power董事鄭範鎮(Bum-Jin Chung)指出,另一項成功要素則是「一致性」(consistency)。
南韓斗山能源公司(Doosan Enerbility)製造的鍛壓機(Forging press)是全球最大同類型設備之一,現在正大量製造核電反應爐的零組件,該公司預計其核電設備的訂單積壓量,將在2029年前暴增3倍,達到20.6兆韓元(約144億美元)。
其實南韓發展核能技術已長達半世紀。1953年韓戰結束後,南韓首任戰後總統李承晚視核反應爐為重建國家能源供應的關鍵建設。該國首座商用核電廠於1971年動工,當時採用的是美國技術。後來,南韓開發了自己的核反應爐技術。如今,該國共有26個反應爐,預計到2038年會有更多新機投入使用。
相比之下,美國的核能發展在1979年賓州哈里斯堡發生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核洩漏事故後陷入停滯;法國則在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後,核能產業也面臨民意強烈反彈;日本則在2011年經歷福島核災的重大打擊。
南韓則避開了這樣的命運,該國設計的反應爐已獲「歐洲公用事業要求組織」(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認證可用於歐洲市場,並透過數十年的累積經驗,培養出一支熟悉建設複雜電力系統的技術勞動大軍。這也使南韓的核電建設,相對能夠避開其他國家常見的超支超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