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團隊研發出1種非侵入性AI工具,能即時觀察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行為。(美聯社)
東京大學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研發出1種非侵入性AI工具,能即時觀察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行為,未來可望用來及早偵測潛在致命的血栓,甚至取代現行侵入式的檢查方法。
福斯新聞報導,這套新技術結合強力顯微鏡與人工智慧(AI),能即時監控血小板動態。血小板是血液中幫助凝血的小型細胞,根據研究首席作者、東京大學的廣瀬和俊表示,血小板在心臟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中扮演關鍵角色。
血小板若過多,會增加血栓風險。為了預防血栓,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通常會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不過,廣瀨指出:「目前仍難以準確評估這些藥物在每位病患身上的療效,因此,監控血小板活性對醫師與研究人員而言至關重要。」
傳統檢測血小板活性的方式多半仰賴「間接指標」或「侵入式手段」。新AI工具則採用高階顯微鏡,像超高速相機一樣,能精準地拍攝血液中流動的細胞。東京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周雨奇說明:「就像交通攝影機會拍下所有車輛,我們的顯微鏡每秒能拍攝幾千張血球影像,接著交由AI分析。」
AI不僅能分辨單一血小板(如同1輛車),也能辨識血小板聚集(像交通堵塞),甚至能分辨「夾帶」其中的白血球(好比警車卡在車陣中),實現對血小板互動與凝集過程的即時觀察。
東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合田圭介補充說:「我們的研究顯示,這項AI技術對於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極為有效,這類疾病是心肌梗塞的主因,也是美國和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
研究團隊對超過200名患者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心臟病較嚴重者,他們的血液中血小板凝集情況更明顯。讓人驚訝的是,從手臂靜脈抽取的血樣,經AI工具分析後的結果,幾乎與「從心臟動脈直接取樣」的結果相同。
未參與研究的德州急診醫師兼AI專家卡斯楚(Harvey Castro)指出:「現在我們常靠間接指標或侵入式心導管抽血,來判斷血栓風險。這項AI技術能讓普通抽血變成血小板行為的即時監控,幾秒內就能得出結果,而不必等幾小時。」
研究人員相信,這項突破可望改變心臟病患者的治療標準。廣瀨說:「過去若要了解冠狀動脈的情況,醫師通常得從手腕或鼠蹊部插入導管抽血。不過,我們發現,現在只須從手臂靜脈抽血,就能獲得有價值的血小板活性資訊。」
合田也表示,這項工具將有助於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個人化的治療。他說:「醫師通常是先給病人抗凝血藥,然後希望這些藥有效,但現在有了這項技術,醫師可以實際看到藥物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