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聲稱中國製殲-10C戰鬥機擊落印軍戰機。(資料照片/取自中國國防部)
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日爆發空戰,顯示出中國與美國空中武力的差距正在縮減,美台雙方都必須保持謹慎。巴基斯坦稱其部署的中國製殲-10C戰鬥機擊落多架印軍戰機,雖然印方否認,但軍事專家已逐漸形成共識:中國防禦系統的可靠度正顯著成長。
彭博社22日報導,雖然殲-10C不像F-22或F-35具備完全隱形功能,但它確實擁有一些閃避雷達偵測的能力。即便解放軍的實力仍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但亦可窺見中共在空軍上砸重本的事實。
軍事航太科技網站「飛行全球」(FlightGlobal)的《2025世界空軍報告》(World Air Forces 2025 report)的數據顯示,美國仍是全球空軍龍頭,軍機數量超過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韓和日本的總和,只不過其大部份軍機都是機齡超過幾十年的戰鬥機、轟炸機與加油機。而解放軍雖然規模仍不及美軍,但其空軍確實正迅速發展。
目前,美國在F-22和F-35等第五代戰機中仍保持優勢,但中國正努力縮短差距。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指出,解放軍採取了集中式、全政府管理的方式,每年生產超過100架第五代殲-20戰鬥機,而殲-10C和殲-16的產量也幾乎倍增。總體而言,艦船和飛機等主要作戰資產的製造,顯示中國已在軍事和工業打下基礎,做好與美國發生衝突的充分準備。
密契爾航太研究所(Mitchell Institute)航空航太與中國研究資深常駐研究員達姆(J. Michael Dahm)指出,中國在系統整合方面急起直追,「美軍過去擅長將地面、太空和空中系統有效串聯,形成高效的殺傷鏈。我認為中國已在印巴衝突中展示了這一能力。」
達姆補充,地理位置也很關鍵,中國的優勢在於它與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位於同一地區,但美國則並非如此,僅管美軍在印太地區擁有許多基地,但仍存在調度與整合問題。
北京的空中力量已向華府敲響警鐘。五角大廈最新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指出,近年來解放軍的核武、太空、飛彈和航空能力急劇上升,並且北京有意將遠程影響力擴展到第一島鏈之外。
台灣國防部在今年稍早的漢光演習中首次指出,2027年是中國可能入侵的年份,美國官員也對此表達相同觀點,並稱中國自2020年以來已迅速擴張軍艦、戰鬥機和飛彈庫存量。
雖然中國的軍事力量擴張不等於一定有侵台意圖,但確實增加了台灣風險與影響了美國在台海的軍事主導地位。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帕帕羅(Samuel Paparo)4月在美國國會聽證會時表示,解放軍軍演並非單純演習,而是「為武力統一所做的預演」。
台灣國軍在面臨戰爭威脅下也重新評估了防衛戰略,購買了愛國者PAC-3系統與PAC-3 MSE防空飛彈,這將使得國軍理論上可具備偵測更高空層的先進戰機的能力。
在北京正在開發第六代戰鬥機的情勢下,華府也應持續投資次世代飛機,以確保領先北京的優勢。另外,華府鞏固印太盟友和夥伴關係也有益處,但白宮在國防和貿易問題上的立場,會使這項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只是,印巴衝突已揭示中國空軍的當前實力,美台雙方應提前布局,不應待解放軍再次展現軍力時才倉促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