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部警告以伊戰火恐衝擊中東 路透:北京不只石油利益受損

李浩宇 2025年06月17日 14:59:00
伊朗不僅是中國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也在伊朗投入12兆能源與基礎設施等投資,兩國關係緊密。圖為4月23日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左)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右)在北京會晤。(資料照片/美聯社)

伊朗不僅是中國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也在伊朗投入12兆能源與基礎設施等投資,兩國關係緊密。圖為4月23日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左)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右)在北京會晤。(資料照片/美聯社)

在以色列與伊朗激烈隔空交戰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出訪哈薩克,並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舉行會談。雖然習近平並未對以伊戰爭做出評論,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家坤同日表示:「如果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甚至進一步擴散,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勢必將首當其衝。」

 

 

中國警告以伊升溫 利益多被綁在伊朗

 

綜合路透社、彭博社與央視報導,郭家坤強調:「中國將繼續與有關各方保持溝通,推動和談,以防止該地區的動蕩升級。」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也已發表聲明,建議中國公民盡快透過陸地邊境離開以色列。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在伊朗的利益遠不僅限於石油。中國不僅受益於大量進口伊朗折扣原油,並且自從兩國在2021年簽署以能源與基礎設施為首的4,000億美元(約12兆新台幣)協議以來,中國逐步加大了對伊朗戰略基礎設施的投資。因此,如果伊朗政權遭到重創或出現更迭,中國將失去一個中東重要外交槓桿。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為了規避美國制裁,伊朗透過馬來西亞將原油運往中國的數量,自2021年至2024年已經成長三倍,總量來到7,000萬噸,成為僅次於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三大來源。

 

 

中東洗牌不利中國 基礎設施恐落西方

 

此外,伊朗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關鍵樞紐,中國也在以其他方式加大對伊朗的支持,例如《華爾街日報》6月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伊朗已從中國獲取「數千噸彈道飛彈原料」,以提升其軍事實力。此外,中國也會定期與伊朗、俄羅斯舉行聯合海軍演習。

 

戰爭同時也對中國外交帶來新的考驗。伊朗於2023年加入上海合作組織(SCO)。然而,作為創始成員的印度,14日罕見地公開反駁了上海合作組織譴責以色列攻擊的聲明,凸顯了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之間可能存在的分歧,後者一直在推動與以色列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於14日批評以色列:「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樹立了危險的先例,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支持伊朗維護國家主權,並敦促對以色列有影響力的國家作出具體努力以恢復和平。」

 

以伊戰爭對中國的風險在於,北京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可能會被削弱,並催生出與之競爭的基礎設施項目,例如印度與歐美在2023年9月共同提出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其目標正是削弱北京的影響力。目前看來,中東格局的重塑似乎並不利於中國。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