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伊朗飛彈庫存,以及以色列攔截能力的消耗,將成為雙方衝突發展的決定性關鍵之一。圖為以色列鐵穹15日在特拉維夫攔截飛彈。(美聯社)
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正逐漸從一開始的突襲演變成可能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因此權衡情勢發展的關鍵,除了作戰意志、承受傷亡的能力之外,軍火庫儲備也成為了重要元素,由於兩國並未直接接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距離,因此必須動用包括戰機、飛彈與無人機等武器系統,軍事智庫則將此次戰爭視為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城市之戰」模式的重現,包括伊朗飛彈庫存,以色列封鎖伊朗空域的能力,以及包括美國介入等難以預料的發展,都將是戰局的決定性因素。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以色列在1981年以美製F-16戰機,對伊拉克中部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爐進行致命性打擊時,在極短時間之內就已完成作戰任務,且戰機在新聞登上各國報導的頭條之前就已安然返航,但此次對伊朗的攻擊卻已持續多日,且目標更加廣泛,包括鈾濃縮關鍵設施、彈道飛彈儲存據點,試圖讓德黑蘭政權面臨崩潰。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高級研究員柯夏爾(Sid Kaushal)認為,這場衝突猶如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被稱為「城市之戰」(war of the cities)模式的重演,當時伊拉克、伊朗雙方主要針對彼此主要城市進行系統性的空襲,藉此擴大施壓,因此如今以色列與伊朗之間,似乎正重演當時的情形,且逐漸演變為「曠日持久」的衝突。
但柯夏爾也指出,若是美國選擇袖手旁觀,或是和平談判無法展開,雙方也難以持續這樣的攻勢;「雖然以色列國防軍(IDF)的空優使其明顯佔了上風,但距離的因素以及攻擊能力的疲勞終將被凸顯」。以色列與伊朗的交戰距離千里,不能打陸戰,只能打空戰。
報導指出,雖然以色列的攻擊往往能對伊朗造成更為嚴重的打擊,但伊朗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就曾展現了承受重擊的能力,雖然迄今伊朗死亡人數已超過200人,伊朗革命衛隊司令顧問瓦希迪(Ahmad Vahidi)卻向國內媒體表示「我們並不擔心一場持久戰」;於此同時,以色列承受損失的能力則正在接受考驗,根據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統計,截至16日為止,伊朗的攻擊至少已造成24人死亡、592人受傷。
由於在衝突中,雙方主要動用各類飛彈進行攻擊,因此軍事專家認為可評估衝突持續時間的主要依據,就在伊朗飛彈庫存量,以及以色列攔截彈的數量。以色列防空系統主要由包括短程「鐵穹」(Iron Dome)、中程「大衛投石索」(David’s Sling)以及長程「箭式」(Arrow)系統所組成,雖然在多次實戰以及此次衝突之中,各類系統展現出優異攔截能力,但是攔截彈的數量並非無限,烏克蘭實戰經驗就顯示,隨著戰事時間拉長,攔截能力也會出現顯著的下降。
因此,前英國副國安顧問麥金尼斯(Paddy McGuinness)表示,雙方飛彈系統的存量,是決定這場衝突持續時間的關鍵,且相較於以色列攻擊的精準程度,以及所造成的致命傷害,伊朗的反擊似乎較無法達成目標;麥金尼斯表示「基本上,以色列每次的攻擊,都能有效減損伊朗戰力」。
根據以色列國防軍估算,在衝突爆發時,伊朗擁有超過2000枚射程可達到以色列的飛彈,在連續4天的攻擊中,德黑蘭已使用了超過350枚甚至更多的飛彈,但自從首日的攻勢之後,動用的飛彈數量不斷減少,因此根據以方評估,伊朗方面似乎正試圖保存飛彈戰力,或是在以色列攻擊下,發動飛彈攻擊的能力已有所削弱。
以色列智庫「國家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INSS)專家希崔諾維茲(Danny Citrinowicz)認為,目前伊朗仍有超過千枚能夠打擊以色列的飛彈,「但他們必須評估衝突可能持續的時間,據此決定武器使用的速率」。伊朗方面則聲稱目前尚未動用「最致命」的武器,有可能正在等待以色列攔截能力耗盡,伺機而動。
報導指出,伊朗所持有、能夠對以色列進行打擊的飛彈包括了射程約1400公里的「法塔赫」(Fatah)極音速彈道飛彈、射程2000公里的「柯蘭莎爾4型」(Khorramshahr-4)彈道飛彈,以及似乎是最新型的「烈士卡希姆」(Haj Qassem)飛彈,根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報導,其射程約在1400公里左右,酬載能力約500公斤,且最快飛行時速可達到12馬赫(每小時約1.47萬公里)。
因此,分析人士表示,這場衝突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將取決於以色列能否持續針對伊朗境內軍事、甚至政府據點進行打擊,但長期維持對伊朗空域的封鎖,似乎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因此更有可能會試圖在短時間內達成一系列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