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殼上市】​70年過去了,聯合國為什麼不討論「臺灣問題」?

汪浩 2020年08月02日 09:23:00
中華民國先總統蔣介石雕像。(陳品佑攝)

中華民國先總統蔣介石雕像。(陳品佑攝)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將「臺灣海峽中立化」,並提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但是,七十年過去了,對日和約沒能明確解決臺灣歸屬,聯合國也從未正式討論、考慮或決定過臺灣地位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英官員憂 杜魯門政策導致美中為臺灣開戰

 

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杜魯門向國會解釋說,目前的軍事中立化不妨礙影響臺灣的政治問題。他希望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按照《聯合國憲章》所設想的和平方式解決。九月一日,杜魯門又表示,臺灣的未來應該由國際行動和平解決,而不是由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單獨決定。一九五○年秋天,根據杜魯門的聲明,在與英國密切協商後,美國國務院起草了「臺灣問題」決議草案,提及《開羅宣言》將臺澎交還中華民國的意圖,指出臺海兩岸政權皆主張臺灣主權,臺海危機可能增加國際緊張情勢,危及區域和平與臺灣人民利益。草案建議聯合國大會成立委員會,在考慮前述問題和諮詢有關各方後,向大會提出一份臺澎未來處置的報告。但是,美國最後沒有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和表決該草案。

 

當時,英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久,但兩國建交談判毫無進展。有些英國官員很擔心杜魯門的臺灣政策會導致美中為臺灣開戰,因此為討好中共,英國外交部主張依照《開羅宣言》將臺灣歸還中國。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針對英國的批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表明,由於世局已經發生許多變化,實非開羅會議時所能預見,使得美國不能以《開羅宣言》作為臺灣地位的定論。艾奇遜指出:第一、蘇聯對《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的有關承諾,如朝鮮獨立,及支持國民黨政府等,皆已棄置不顧;第二、在日本投降後接下管理臺灣之責任的國民政府,不夠稱職;第三、把臺灣交給《開羅宣言》時期的中華民國是一回事,把它交給支持莫斯科以及與自由國家為敵的北京政權是另一回事;第四、因為中國政局劇烈改變,滿懷敵意的專制政權在北京建立,難道民主國家不能質問:「為什麼不與臺灣人民協商,或不採用適用於殖民地人民的《聯合國憲章》原則,便把臺灣交給這樣的專制政權?」不過,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解放臺灣,國務院同意與英國外交部討論臺灣問題。八月末,雙方官員達成了一些共識,並決定由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討論聯合國行動的目標與步驟。

 

九月十四日,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決定向聯合國大會提案臺灣問題:一、應根據「聯合國憲章」盡快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臺灣問題。二、然後,聯合國大會應任命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該問題,並向下屆大會提出建議。三、大會應呼籲所有各方在該委員會研究時不要採取任何敵對行動。

 

九月初,蔣介石經過長時間思考後,理解到美國希望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以避免與中共為臺灣開戰。九月十六日,蔣介石寫道:「艾奇遜使臺灣置於聯合國之保衛,一以免俄共藉口認為中國之領土而攻占臺灣,一以減輕其美國單獨之責任,以免除其侵臺之嫌。此一陰謀於我利害參半,不如逆來順受,先杜決俄共侵臺之野心,暫為中立化之形態(但我決不正式公認),以穩定內部軍民之心理,使之安心,整補內部,求其安定進步,以至健全鞏固,而後再待機而動,一舉恢復大陸。只要臺灣事實上統治權並不動搖,則我反攻大陸之準備未完成以前,率性讓其中立化,且使其性質(國際)更為複雜,以對付俄共與英印,未始非一中策也,此時應以沉機觀變處之。」這段日記非常重要,它顯示蔣介石終於認清形勢,兩害相權取其輕,接受臺灣問題國際化的中策,以杜決中共侵臺之野心。

 

沒溝通好 中華民國和蘇聯在聯合國共同反對美國提案​

 

九月十九日,美國向聯合國大會提案前一天,助理國務卿魯斯克才在華府召見駐美大使顧維鈞,告訴他美國將向聯合國大會提「臺灣問題案」,美國需要國際支持其目前的臺灣中立化立場以求得臺灣問題和平解決。魯斯克認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聯合國大會。在安理會,美案面臨著蘇聯否決權的威脅。聯合國大會會設立一個研究委員會,並派調查團赴臺調查,於明年報告大會。顧維鈞答:「我對派調查團原則上礙難同意。臺灣問題不應由聯合國討論,且調查團人選亦無把握。」魯斯克表示:「美並不願臺灣之重要而複雜問題目前非即解決不可。」顧維鈞問:「然則美之真意在爭取時間,以待國際情況之變遷?」魯斯克答:「然」。

 

九月二十日,美國在聯合國提議將「臺灣問題」列入大會議程。艾奇遜詳述提案原因:「臺灣正式移轉給中國尚須等待對日和約之締結,或其他適當的正式動作⋯美國還認為,臺灣及其將近八百萬居民的未來,應該依《聯合國憲章》之規定,和平解決。」艾奇遜還委托國務院顧問杜勒斯主導聯合國大會對美國提案的討論。中華民國代表蔣廷黻指美方提案侵害中華民國領土主權、違反盟國戰時協議,因此反對列入議程。蘇聯代表馬立克則指美國的意圖是將臺灣變為美軍的戰略基地。儘管中華民國和蘇聯反對,「臺灣問題」仍被列入大會議程,並被提交給第一委員會。國務院不與中華民國政府事先充分溝通,導致中華民國和蘇聯在聯合國共同反對美國提案這種罕見現像。

 

一九五○年九月二十三日,美國向聯合國大會提出「臺灣問題備忘錄」表示:「美國有關臺灣的諸種措施,不能左右臺灣的長期政治地位,美國無領土野心,亦不擬對臺灣謀取特殊地位或權利。美國且相信臺灣的未來以及安居該島的八百萬居民,應遵照《聯合國憲章》獲得和平解決辦法。北京政權對美國所控訴的有限度問題現仍待安理會解決,美國認為聯合國大會如以草擬適當建設為著眼點來研究臺灣的一般情勢,則必能對在太平洋地區推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有莫大的貢獻。」美國國務院此時正式向聯合國大會提議「臺灣問題案」及相關委員會了。

 

美國不行使否決權 蔣:賣華做最後之一擊

 

九月二十九日,安理會通過中共列席辯論「美國侵臺案」,而對於安理會討論中國代表權,美國又表明不行使否決權。十月七日,「臺灣問題案」正式列入聯大議事日程。對這些情況,蔣介石認定:「美艾遵奉英國意旨,實現其毀蔣賣華做最後之一擊。國際之道義掃地,美艾之拙劣如此,不能不令人刺激痛憤,是其明知其徒為侮辱中國,而無補於美國之利益也。惟俄國亦投票反對此案,更足証明美之為私耳。但此並不能動搖吾國在臺灣統治之地位,即使聯大通過其案,我不執行,做最後之準備可也。惟天祐之,何憂何懼。」這時期,蔣介石反復思考國際危機,他認為英美為了阻止解放軍進入朝鮮,企圖通過犧牲中華民國政府來與中共妥協。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甲,如何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使之鞏固不搖。乙,如何使中共不能參加聯合國,以保持我政府代表權,不退出聯合國。丙,如甲,乙二者不能兼顧,則以確保臺灣基地為第一。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議,而使臺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實為利多而害少。而且乙者,其權全操之於英法,非我所能主動,而甲者則我尚有主動領地,此為永久根本計,比較在不得已時,未始非計之得者也。」這段話,其實點出此後幾十年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如果在聯合國代表中國與確保臺灣不能兼顧時,應該棄中國之名而保臺灣之實,自立自主。

 

 

作者簡介

汪浩


出生於上海,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獲得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曾在倫敦、香港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退休後定居臺北,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著有《意外的國父》、《冷戰中的兩面派》。

 

【購書連結】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