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修姆辭世享壽83歲 留下和平的北愛爾蘭

陳品潔 2020年08月04日 18:40:00
北愛爾蘭和平主要締造者修姆辭世。(湯森路透)

北愛爾蘭和平主要締造者修姆辭世。(湯森路透)

北愛爾蘭和平推動者、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修姆(John Hume)於3日辭世,享壽83歲。

 

被視為是1998年《貝爾法斯特協議》(Belfast Agreement, 即受難日協議(GFA))主要推手的修姆,與親英的厄爾斯特聯盟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時任黨魁特林布爾(David Trimble),於簽訂協議同年,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協議中訂定,不論北愛爾蘭在聯合王國(英國)或未來「統一的」愛爾蘭內是何種地位,「北愛爾蘭人民」有權確認自己的身份,被接受為愛爾蘭人或英國人,也有權持有英國或愛爾蘭公民身份,並得以兩者兼之。

 

 

 

愛爾蘭獨立後 北愛歸屬引抗爭

 

愛爾蘭共和國在1948年獨立以後,關於北愛爾蘭的歸屬或獨立問題就引起許多紛爭及衝突,且北愛的羅馬天主教徒、親分離派人士常年受到打壓,英國新教及親英人士壟斷資源及政治領域,北愛問題也牽涉到宗教、階級層面。

 

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盛行,風潮也席捲全球,北愛爾蘭也出現反歧視、反階級、尋求獨立的聲音。

 

 

 

「為理想而生活,而非為理想而戰」

 

隨著抗爭局勢升級,英軍在1969年進入北愛。

 

1972年1月30日星期日,北愛德里(Derry)舉行和平遊行時,英軍射擊聚會民眾,導致14人死亡,被稱為「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並掀起長達30年的軍事衝突「動亂」(the Troubles)。

 

根據阿爾斯特大學的北愛爾蘭衝突研究資料庫(CAIN)顯示,在1969年至1998年「動亂」的30年間,北愛有3483人因此身亡。此外,1965至1997年間,更有3983人自殺,數量更超越衝突死亡人數。

 

對於北愛陷入階級、宗教、國家歸屬之爭,修姆在1998年表示,「我希望愛爾蘭是一個可以為理想而生活,而非為理想而戰爭的地方,成為世界各地人們的榜樣」。

 

 

「分離人們的不是地圖線條 而是人心」

 

《美聯社》報導,儘管修姆主張愛爾蘭統一,由於北愛爾蘭政府多數被英國新教徒把持,他也承認,沒有這些新教徒的允許,改變也不會發生。

 

他也意識到,無論是鄰近的愛爾蘭共和國,還是倫敦當局,北愛都必須與其建立起良好關係。

 

 

自北愛局勢升溫以來,主張脫離英國的新芬黨(Sinn Féin)和愛爾蘭武裝獨立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A)領銜抗爭運動。

 

一生堅持非暴力以達成和解的修姆,直接參與英國政府與新芬黨之間的秘密協商,促成了1985年《英愛協定》(Anglo-Irish Agreement)。

 

經過數年不懈的努力後,修姆成功說服IRA在1995年放下武器,最後終於催生出使他得到和平獎的《貝爾法斯特協議》。

 

修姆曾表示:「分離愛爾蘭的不是地圖上的線條,而在人的思想與內心。」

 

留下政治遺產:和平北愛

 

修姆辭世的消息傳出之後,英國達官顯要紛紛為其哀悼,並推崇修姆一生為北愛和平的貢獻。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則表示,如今的北愛是修姆的政治遺產,「反對暴力,致力通過和平與民主的方式追求目標的修姆,其遠見為北愛爾蘭的穩定、活躍鋪平道路。辭世人間的他提醒了世人,北愛爾蘭這一路上走了多遠」。

 

英國新芬黨黨主席、當年使IRA停火的關鍵人物亞當斯(Gerry Adams)盛讚修姆為「愛爾蘭的政治巨人」。

 

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時任的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則稱,修姆對於和平進程的貢獻將「名留青史」(epic)。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