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造成供電吃緊 洪申翰建議增設儲能、需量反應制度

邱家琳 2021年05月20日 18:00:00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去年主辦「科學家披露氣候變遷危機」記者會。(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5天內發生2次分區限電,讓電網安全、南電北送、增氣減煤與核四去留等議題,再度引發討論。針對513大停電的原因,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一個簡單的人為失誤,讓興達電廠四部機組同時跳掉,帶來相當大的衝擊,這也顯示台灣的電網存在一些弱點,整體風險的應對與備援需要重新檢視、強化設計。

 

不過,517停電原因跟電網安全較無關聯,是用電供需有落差。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能源領域的洪申翰分析說,517停電是極端氣候的因素沒有被充分考量,以致於電廠歲修排程與管理出現問題,台電原先預估用電量為3500萬瓩,但目前已達到3750萬瓩,約相差250萬瓩,在超乎預估的狀況下,水力發電受到限制,此時又有超過12%的機組正在歲修。

 

今年5月出現極端高溫,導致用電量大增。(取自洪申翰粉絲專頁)

 

 

洪申翰也提到,未來一定要改善電廠的歲修排程,也必須加強應對風險的能力,例如增加水力、燃氣等快速升降的機組,並納入儲能、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等電力方案。儲能確實還不算充足,雖然台電接下來也有增購、佈建儲能的計畫,但他認為設置的量可以再多一點。

 

需量反應則是透過折扣或價格機制,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讓尖峰與離峰的負載更均衡。過去,電力調度大多是從供給端著手,但隨著國際推動能源轉型,逐漸發展出調整需求端用電的管理模式,例如評估某工廠在哪個時段用電比較適合,又能維持一定的產量,若工廠願意配合改變用電時間,就能獲得電價優惠。

 

 

核電的應變能力最差

 

面對未來可能加劇的極端氣候風險,水力、燃氣、儲能與需量反應都被視為優秀的「救援投手」,但國民黨與擁核人士卻反對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中火設置燃氣機組,在兩次停電期間,喊出重啟核電。對此,洪申翰質疑,國民黨若有缺電的疑慮,為何要反三接、卡燃氣?從風險管理的概念來看,大潭電廠的三部機組、燃氣的基礎建設是很重要的事情。

 

洪申翰也強調,核電的應變與升降速度是最慢、最差的,從零到滿載至少需要3天以上,根本無法成為救援應變的選項,一旦故障跳機,修復時間也最長,也造成系統最大的負擔。而核四重啟商轉至少要超過10年,更無法確保安全,只會製造更大安全風險。

 

相較於核電,抽蓄水力機組滿載只要3到5分鐘,慣常水力機組約15分鐘,燃氣機組約2小時,這三種是能夠快速開機、救援的機組。換言之,在水情不佳的狀況下,燃氣發電也成為供電穩定、降低碳排與汙染的重要選項,而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也能緩解南電北送的狀況,更有助於區域電力供需均衡。

 

三接完工後,可就近供氣給大潭電廠,也能緩解南電北送。(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對於南電北送的現象,洪申翰指出,北部現在是需求大於供給,但三接可以運作後,大潭電廠就可以直接使用三接的供氣,不用再仰賴中南部,能將台中接收站的天然氣保留給中火的燃氣機組使用,這不只可以緩解南電北送的問題,也能加速中部減煤時程,甚至是空汙。

 

「區域電力供需均衡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發電均衡,當局部區域發生意外,就不會牽連這麼廣,在系統風險的應對上也能多些準備。」洪申翰感性說道,即便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現在仍是集中式發電,確實得在此狀況下設想如何管理與因應,但希望再生能源未來能朝向分散式發展,進入城市或各個區域,避免供電設施過於集中。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