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台灣人一天可以吃掉 25 萬份雞排 清朝官員卻嫌棄台灣雞?

翁佳音曹銘宗 2021年10月22日 07:00:00
台灣雞排(繼光香香雞提供)

台灣雞排(繼光香香雞提供)

清代中國官吏不愛台灣雞

 

台灣華人養雞吃雞,在荷蘭時代還從澎湖源源不絕供應雞給荷蘭人,但清代卻有中國官吏嫌棄台灣雞。

 

清康熙周鍾瑄《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說:「住在內地,聞台郡肉食不宜於豬、雞,宜於羊,鴨亦差善。余未之信,及至北路,見庭院蔓生蟲多至不可名狀;群雞啄之,日以肥碩。蓋蟲毒所積,故不宜多食也。鴨半在水次,飽者魚蝦。本草稱:羊於人最裨宜。又草盛,特肥美;故宜。豬膩而滯氣,臺地沮洳,人多沉溺重膇之疾,亦不宜多也。」

 

周鍾瑄曾任台灣府諸羅縣知縣,祖籍江西的貴州人,他在內地就聽說台灣羊好、鴨也不錯,但豬、雞不好。他來台灣之後。看到草木蔓生、蟲多到不可思議,群雞啄蟲而食,雞長得肥大乃體內蟲毒所積,故說雞不宜多食。他又說台灣土地低漥而潮濕,很多人罹患腳腫病,故豬也不宜多食。

 

然而,以現代眼光來看,養雞吃蟲不就是土雞、放山雞嗎?比吃「有機飼料」更天然健康啊!

 

對早年的台灣華人來說,雞是很重要的補品,尤其以獨特米酒、優質麻油做出來的「麻油雞」,展現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也是台灣傳統生命禮俗的重要食物。

 

台語俚諺說:「年頭飼雞栽,年尾做月內。」婦女懷孕後,就要開始養雞,以便產後做月子時吃麻油雞補身。此外,在嬰兒「滿月」、青少年「轉大人」時,也有吃麻油雞的習俗。

 

此外,台語「雞」(ke)與「家」(白讀音ke)同音,台語俚諺說:「食雞,會起家。」所以雞也成為家庭聚餐、結婚喜宴、喬遷之喜的吉祥食物。

 

(延伸閱讀:台灣人從何時開始吃牛肉?這個習慣可不是外省人帶來的

 

日本人本來不吃雞與雞蛋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已在日本明治天皇自一八七〇年代解除肉食禁令之後,否則台灣人恐怕不能吃雞,甚至不能吃雞蛋。

 

日本自中國唐代引進佛教後,成為佛教國家。日本天武天皇在六七五年開始禁止吃幼魚和家畜、家禽,只允許吃打獵的獸肉,後來還有天皇下令禁止殺生,自此日本民間食肉不普遍。

 

日本明治維新(一八六八年)走向全盤西化,包括學習西方飲食,明治天皇為了鼓勵民眾肉食,更在一八七二年開始食用牛肉,後來肉食成為日本飲食文化重要一環。

 

今天,「日本和牛」是世界頂級牛肉,日式烤雞串(焼き鳥,英語音譯Yakitori)、日式炸雞(唐揚げ,英語音譯Karaage)也很受歡迎。

 

(延伸閱讀: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西式麵包?答案並不是日治時代

 

台灣炸雞

 

戰後,台灣隨著隨著經濟發展、民生富裕,雞肉逐漸成為日常食物,白斬雞、鹽水雞、煙燻雞、桶仔雞、甕仔雞到處可見,郊區還有土雞城。

 

炸雞排是當今具代表性的台灣小吃之一,尤其受到年輕人歡迎,但其歷史並不長,大約從一九九〇年代末期開始崛起,堪稱台灣小吃市場的「奇雞」。

 

台灣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出現本土味的「鹽酥雞」,以及模仿國際連鎖炸雞品牌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的「頂呱呱」炸雞。一九八四年,肯德基跟在麥當勞之後引進台灣,開始獨霸台灣的炸雞市場。

 

十多年後,台灣開始出現炸雞排。炸雞排使用的雞胸肉,台灣人本來並不愛吃,但炸雞排攤店具有機動性,又在種類、口味上推陳出新,因此逐漸攻佔大街小巷及夜市,闖出「台式雞排」的名號。

 

台式雞排最早都是油炸,像鹽酥雞一樣撒胡椒粉、辣椒粉,後來增加了海苔粉、芥末粉等多種口味,以及塗抹蜜汁、包裹起司、厚切多汁的雞排。除了油炸雞排,後來也出現碳烤雞排、焗烤雞排。雞排本身也有強調大尺寸,或改用雞腿稱之雞腿排。

 

根據媒體報導,養雞業者估計台灣有數萬家大大小小的炸雞排攤店,每天平均總共賣出二十五萬份炸雞排,以每片平均厚度兩公分計算,堆起來可達五千公尺,高度相當於十座台北一〇一大樓,銷售量遠勝肯德基,甚至打開了海外市場。

 

今天,台式雞排以各種名目出現,包括「豪大大雞排」、「比臉大雞排」、「轟炸雞排」、「爆漿雞排」、「惡魔雞排」、「狂暴雞排」等,可見台灣小吃創新的活力。

 

(延伸閱讀:創意爆炸的台灣炸物!鹽酥雞和雞排是誰發明的?

 

*本文摘自《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貓頭鷹出版。

 

 

【作者簡介】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台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譯註及著作有《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稻鄉出版)、《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及《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合著)、《解碼臺灣史1550-1720》(合著)等書。

 

相關著作:《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

 

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四十種台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激骨話:台灣歇後語》,以及《鷄籠中元祭》、《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等繪本文字。

 

2021年9月出版首部歷史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相關著作:《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台灣史新聞》

關鍵字: 書摘 台灣 歷史 雞排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