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米當作官員的薪水!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發錢就好?

覃宜明 2023年04月10日 07:00:00
《珍饈記》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珍饈記》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大唐的高官上班時與皇帝指點江山,充滿熱情活力;下班後和同僚好友激揚文字。不過,晚上回到家後,你老婆可能會來這麼一句:「郎君,你在外頭瀟灑沒問題,但家裡快揭不開鍋了,明天是不是去領一下俸祿?」

 

咦?俸祿不就是薪水嗎?不是應該直接匯入帳戶裡嗎?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次搬這麼多米是什麼感覺?

 

身為朝廷命官,你可以獲得「祿米、土地、俸錢」三項常規待遇。當然,體制內的官員自然還有其他福利。比如,皇帝會賜給你雜役、食料、金銀器、布帛、木炭等。總而言之,讓你的生活體面,品質高。

 

祿米,也就是糧食。

 

在唐朝,糧食主要包括稻米(稻)、小米(粟)、豆子(菽)、小麥等,其中稻米口感最好,且已成為主要的口糧。

 

朝廷發放糧食自是美事一件;但官員們也很煩惱,因為糧食沉重,不方便保存,而且流通不是那麼方便。

 

 

以唐高祖李淵的年代為例,正一品官員(榮譽官職,地位超然)的祿米為七百石;正二品官員如尚書令,祿米為五百石;正三品官員如兵部尚書、中書令、門下侍中,祿米為四百石;正四品官員如中書侍郎、尚書左丞,祿米為三百石;最低級別的從九品官員祿米為三十石。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推算,唐朝一石粟米約四十二公斤。也就是說,一品官員需要搬運二九四○○公斤祿米,從九品官員需要搬運一二六○公斤祿米。這還是在唐朝初年國家很窮、李淵曾下調過官員待遇的情況下。如果回到隋朝做官,需要搬運的祿米會更多,那是何等痛苦啊。

 

唐朝初年,京官的祿米存儲在長安城西北的太倉(「凡京官之祿,發京倉以給」)。到了發薪日,長安的官員們開始熱火朝天地準備著驢車,帶家裡的雜役前往太倉排隊,然後將大山一樣的糧食搬運回家。看到這種場景,你可能就會明白「天下熙熙皆為利趨」的生活內涵了。

 

 

提醒你一下,唐朝初年,官員的俸祿是一次性全部發放。

 

也就是說,你需要準備一個龐大的車隊,才能把祿米帶回家。有句話說得好,官做得越大,擔子就越重,煩惱也就越多,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這還沒完。糧食運回家裡,總得找地方存放吧。因此,官員們只能擴建房屋;官做得越大,房子就會蓋得越大間。在現代的電視劇裡,我們經常看到高級官員的府邸總是氣派非常,除了給家人住、講究門面上的氣勢外,其實還有儲存糧食的實際用途。

 

不是不發錢,是沒那麼多錢可發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直接發錢給官員呢?

 

我們能想到的,以前的統治者都能想到。不發錢財,是有客觀歷史原因的。

 

主要原因在於,唐朝以前的貨幣是輔助工具,糧食才是真通貨。

 

古代的生產力低,對金屬的開採能力有限,沒有足夠的銅和銀,就無法鑄造足夠的貨幣,想讓錢幣順暢地流通很困難。因此,從秦朝開始,官員的工資全都是祿米;雖然有少許錢財,但都不屬於正規的俸祿。

 

南北朝時期,貨幣經濟確實有點起色。不過三年一小仗,五年一大仗,以至於人口銳減,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糧食成為人人搶奪的稀缺物品。在戰爭年代,糧食比錢財重要,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因此,我們可以說,歷史發展的軌跡決定了一項事實:在流通循環中,糧食打敗了貨幣,占了主導地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初年。

 

 

在唐朝,錢財可以買到東西,但糧食才是王道,如果你把糧食扛到街上,照樣可以換取布帛、食鹽、茶葉等生活物資。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唐初的經濟,那就是實物和貨幣的雙軌運行。

 

次要原因是貨幣太少,不夠用。

 

假設你是唐太宗李世民。

 

有一天,河北道行軍總管府提交報告,說他們需要軍費,你能千里迢迢地給他們送幾十萬石糧食去嗎?就算你能徵調幾萬名男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糧食送到河北,將士們會答應嗎?難道要他們背著糧食去打仗;或者說,讓將士們把糧食運回老家,充當家人的生活費嗎?很顯然,這是荒謬至極的事。

 

說白了,國家必須留著現金,做為軍隊的開支。

 

有一天,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征戰歸來,你身為皇帝,必須賞賜他們。於是,你突然蹦出一句話:「傳旨,給他們每人賞賜六百石糧食。」

 

 

可以想像,尉遲敬德和程咬金一定會在心裡罵人。因為這樣的賞賜等於逼他們每天去街上兜售糧食。

 

所以,皇帝必須留著錢財,時常發放賞賜,以樹立自己的威信。隋朝末年,瓦崗軍領袖李密就是因為沒有錢財獎勵小弟,最終爆發了嚴重的內訌。

 

還有一個原因:貨幣是個好東西,但需要統治者控制。

 

畢竟,錢能買到一切,也能腐蝕人心。

 

作家賀清龍編過一本名叫《中國歷史十大貪官》的書,裡面記載了十位超級貪官:東漢的梁冀、西晉的石崇、唐朝的李義府、北宋的朱勔、南宋的賈似道、元朝的阿合馬、明朝的王振、明朝的劉瑾、明朝的嚴嵩,以及清朝的和珅。

 

大家對貪官排行榜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項事實不容置疑:十位巨貪中,七位出自唐朝之後。梳理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有貪官,但資料告訴我們,貨幣經濟越發達、國家的財富越多,越容易滋生超級巨貪。拋開制度、文化的因素,錢財確實是腐蝕人心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本文摘自《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究竟出版。

 

 

【作者簡介】

 

覃宜明

 

湖北荊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論壇高人氣作者。潛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詼諧幽默」,右手「邏輯講史」。著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冊)。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