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單月兩趟船班的「金門快輪」剛發船2小時,目前位置約在台中外海45公里處。
五月初,空氣悶雜,有些黏膩的燥熱,「現在艙裡已很舒適,上船有冷氣,睡覺也是固定上下鋪」,沒收到國防部報請公文、確認此趟登島成行前,我們一度做好搭乘軍艦準備,將睡在以鐵鍊掛在艙頂的吊床,一路晃6小時到烏坵,上船前與船工一聊才知,最近10年,台中港往返烏坵,早改發包民船運送。
被分配在船底的C艙,手機沒有訊號,高丹華說,以前鄉民跟收假官兵,混居同艙,一再有人遺失物品,「你們剛好搭到第一艘軍、民分艙的船班。」
57歲的她回憶過去40年搭乘運輸鑑(如AP524,「雲峰」號運輸艦)記憶,「因為是運輸鑑,每趟開船返鄉,一旁都有『遼陽』號驅逐艦(DDG921)護送」,「一度要以『合富輪』往返烏坵、台中,那設備更好,但試航一次就沒下文,不知為什麼,改定案『金門快輪』船型。」
她讚我們運氣好,登島時大放晴陽,海象穩當,「跳船」也無法經歷。
烏坵兩島沒有正式碼頭,高低潮差超過5公尺,一旦水深不及船隻靠岸,無論運輸鑑或民船,只能停泊外海,再由國軍「烏坵守備大隊」以LCM登陸艇(沒有頂篷,僅能站立),在洶湧海浪中,往返靠攏、接駁人員上岸。
這是半世紀來,唯一符合高丹華年幼記憶景象,「跳船太危險,不經歷也好。」
短暫滯留島上不到一小時(倘若不當船往返,就得滯留島上15天),高丹華除了領我們重登烏坵嶼燈塔、高家舊址;每路過一處軍事要地,即使坐在軍方支援移動的悍馬車上,她苦水仍一股腦兒,傾訴直出。
言達深處,不管一旁弟兄在場,痛陳最近10年,她數見不鮮的「烏坵異象」。
悍馬車路經島上水庫遺址,填平的土座上擺了3座嶄新掩體。她向同車軍方質疑,「這是你們為了監察委員視察的美化掩蓋嗎?」今年1月,烏坵東發電廠失火,因島上消防、醫療設備極乏,國軍毫無應變,明明是軍事要塞前線,竟只能讓火勢乾燒至滅,「幸虧電廠沒爆炸」,引來監察委員王幼玲、張武修4月中旬登島勘視。
高丹華說明,島上營舍陳舊,國防部7年前規劃辦理「烏坵營區新建工程」,2016年撥新台幣2.9億元發標廠商執行,「開工一年,廠商無預警停工、聲請破產已經很扯,停工之前的廢棄土方,軍方竟就縱容廠商傾倒於島上唯一水庫」,烏坵守備大隊政戰處長王俊智中校緊急在旁澄清,「水庫淤積嚴重,功能早有疑慮。」
在高丹華童年,曾聽聞家人描述,過去反共救國軍時代,官兵徒手開挖水庫,鄉民、阿兵哥同心一體蓄水,希望早日擺脫仰賴補給船(每月2至3班)及時送水壓力,「現在竟被無預警回填。」
起伏顛簸的石路,車行晃蕩抵烏坵最高點「烏坵嶼燈塔」(標高17.3公尺,原高19.5公尺,因二次大戰遭美軍轟炸受損),她指手畫腳描述「家族守燈百年」故事,又偷渡痛批幾筆,「那處是原先停機坪,地勢平坦,離軍醫所也近,為了改建工程,放任機具堆疊,攸關醫療後送的直升機,只能改至碼頭岸邊起降」,「你們沒見過海象惡劣,風浪撲上碼頭,直升機就像在大海中升空」,高丹華小時見過,浪勢凶猛時,曾狠捲一輛停靠岸邊8噸軍用卡車入海,「幸好當時車上無人,但海浪捲的若是直升機?」
不明究裡的,還有她小時就讀的烏坵國小,1987年廢校,不知覺的默默轉為民營商家,「公有地讓居民無償經營獲利,這會發生在台灣本島?」,「烏坵離台灣太遠,怎麼反應,無人關注」,高丹華認為,軍方坐大、與公所人員交結雜串,10年前開始,尤此為甚。
三代世居烏坵的高家,到高丹華這輩有4個小孩,都在台灣工作定居,但每月返鄉登島,她眼裡「總有新發現」。
前幾年,她返鄉想申請「同址分戶」,被鄉公所刁難「無居住事實」,「我在烏坵長大,不是臨選舉才轉生烏坵的幽靈人口」,公所要她「居住事實」至少3個月,本只打算返鄉15天,高丹華賭氣就在島上長居,「當時只帶3包冷凍水餃」,靠著商請補給船工幫忙帶物資、老家鄰居「鄭嬤」協力,算是順利撐過。
多年前一個傍晚,她正在廚房炒菜準備晚餐,高家舊址在大坵島山腰,廚房窗戶看出去正對碼頭,忽然,不該有補給船的日子,卻有一艘加開船班緩緩開來。
「那年,軍系為協助軍方退下來的人選上鄉代,鄉長補選也傾力要讓軍系相關人當選,偷偷加開船次,載著設籍才四個月的『烏坵人』,急忙返島投票」,她問了鄉公所,才知道前一晚軍方「臨時」加開船班,「本說不開船,暗地裡又開,一般得提前24小時告知,且那次風浪高達八級,根本不能開船,危險又不合常理」,高丹華怨,散居台灣各地的烏坵鄉民,只有幾小時路程,根本來不及請假、趕抵台中港上船。
在那之前,烏坵第七屆鄉長選舉(2006年)已發生「幽靈人口」一案,當時1票險勝、連任鄉長的蔡元珍,卻經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宣判「當選無效定讞」,判決書明載:
「…烏坵鄉實際居住人口不多,蔡元珍僅以一票之差當選,而翁春英等八人散居台灣,遷戶籍前從未到過烏坵,選前四個月左右由蔡元珍及其親屬代辦遷移戶籍,進而參加選舉投票,顯然是為支持蔡元珍而遷戶籍,足以使烏坵鄉長選舉發生不正確…」。
「烏坵定位,荒謬太多」,原隸屬福建省莆田縣(距離該縣湄洲島僅20海浬),卻由70海浬外金門縣政府「代管」;即使金門代管,兩方卻沒有固定船班,反是倚賴距離更遠、每月2趟來往台中港的補給船,烏坵一度出現「改由台中縣(台中港隸屬)代管」聲浪,隨著縣市改制、合併大台中市,無疾而終。
「地圖上,烏坵與金門與馬祖構成聯合島鏈,卻沒受到如金、馬一般的看重」,「烏坵不是皮球,有問題鄉公所推金門縣政府,金門縣政府踢給國防部,國防部又推回鄉公所;但一有利益,軍方、鄉公所又牢實勾串。」
她怨半世紀來,烏坵猶如一處被定格的時光,交通依舊不便、醫療仍然不足,政府從未關注。來往烏坵、台灣本島,天高皇帝遠,駐軍「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已全由志願役官兵駐紮,資訊封閉,縱使政府、國軍高層臨時通知視察、搭乘直升機前往,也有70至90分鐘準備時間。」
高丹華不平,烏坵1956年後被劃入百姓不得自由進入的軍事管制區後,外人想來烏坵,總讓軍方用《要塞堡壘地帶法》禁制阻擋,「但當軍方有意主動配合,譬如特定時點與鄉公所合作,就有自金門縣加開船次載客抵島,資訊從不對外公開,加開安排,行政效率如民船申請,毫無標準。」
她懷念過去「反共救國軍」民軍一體情感,尤以家族耆老傳述,那段沒有豐裕物資,島上建設多由部隊胼手胝足造建的1950、60年代,「除了徒手挖水庫,小時候(高丹華1961年生於烏坵)阿兵哥總會在島上唯一圖書室(已裁撤)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1973年,反共救國軍突襲中國任務結束,海軍陸戰隊正式接管烏坵防務。
未定居烏坵又熱心公務,讓高丹華發言正當性,在烏坵鄉民間出現異音,幾度遭受鄉公所、軍方冷落以待。一個幾次聲援「讓烏坵解嚴」的朋友,曾私下告訴她,曾接獲警告,「行為不要跟高丹華串在一塊」。
數次帶媒體登島,對外界一揭烏坵景像、現況,也被認為「帶媒體來找烏坵麻煩」,曾發生高丹華一行人走到哪,島上哨兵就以無線電彼此通知、監控。
《上報》此趟登島,刁難未受太多,我們好奇她如何得知軍方內部作為,「2年前偕『大愛電視台』登島,先前聚會討論,我重以此事提醒,當然那時是聽說,沒想到有個攝影記者突然舉手,『高姊,那是真的,我曾在烏坵服役,站哨時逢你返鄉,長官就是如此交代』。」
成功推動熄燈半世紀的烏坵嶼燈塔「復燈」、列名國定古蹟,她想接續推動「烏坵解嚴」,成立「兩岸友善紀念區」,別再當台灣公告核廢料場址、中國軍事演習炯嚇,烏坵之名,才又讓你、我記起。
外祖父蔡能也曾是烏坵燈塔守一員,高丹華是烏坵燈塔家族高家、蔡家第三代長女,一家守了燈塔127年,與烏坵同生同長,「但這裡太小、太窮、太遠」,站在數不清的玄武岩、花崗岩塊、坑道、碉堡、鐵絲網前,高丹華幽幽脫口,「孤島不該更孤獨,時代已經流轉,烏坵不該再妾身未明下去。」(高丹華上集:傳燈三代,家族守燈百年)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 影音:陳沛妤
美食、品酒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飲品、冰品、科技、親子、健康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速食、餐廳、甜點等美食相關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旅遊、文創、交通、體育、IP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相關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