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柯文哲「廚餘論」背後隱憂

李濠仲 2023年11月02日 07:00:00
共和黨一次次印證了四年前各界對它的警示,即廣納「業餘政治愛好者」之下,共和黨將益發著重破壞力,而非穩定性。(最短議長任期的罵卡錫/美聯社)

共和黨一次次印證了四年前各界對它的警示,即廣納「業餘政治愛好者」之下,共和黨將益發著重破壞力,而非穩定性。(最短議長任期的罵卡錫/美聯社)

美國共和黨初選前三個月,川普持續以絕對優勢領先黨內競爭者,合理判斷,2024大選將會看到川普如何捲土重來。對共和黨來說,這卻是憂喜參半。喜的部分,以目前情勢,所幸黨內還有一具吸票機足以近迫民主黨,憂者,則代表共和黨原本寄望川普下台後,或有機會修正過度傾斜的民粹政治,但顯然希望渺茫。

 

其中,前副總統彭斯先一步宣布退選(黨內支持度實在太低),反映了傳統「白人福音派共和黨選民」意向變化,也等於是在呼應過去許多智庫、媒體、學者對共和黨的疑問──「共和黨人是否愈來愈不喜歡真正有經驗的政治家」。

 

當有經驗的政客失去吸引力,取而代之自然是「素人政治」興起,素人政治起初確實有助於活絡政壇的暮氣沉沉,不過,諸多「業餘政治愛好者」為了在短時間創造關注,最有效方式就是訴諸淺白的民粹,結果,當他們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很可能會出現「在游泳池照顧你孩子的救生員竟然不會游泳」的問題,然後,在破罐破摔人性驅使下,一個黨反而將愈來愈側重自己的破壞力,而非穩定性。

 

就在川普選上總統隔年,加州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湯姆森(Danielle M.Thomsen)首先提出美國國會似乎發生了明顯變化,即不只共和、民主兩黨繼續朝極化發展,許多基於政黨意識的溫和派政客,還相繼選擇退出國會(多數是不想再競選),回推過去20年選舉,比起民主黨,共和黨傳統政治人物又更容易受到挾民粹主義的「政治局外人」挑戰。隨後,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曾參酌湯姆森的著作《選擇退出國會》,得出川普現象,和共和黨內部的質變恐是正相關。

 

當年川普打動選民的一點,在他成功讓選民相信,要解決華盛頓(白宮所在)的問題,必須靠一個「華盛頓的局外人」來解決。這一論點成立,時空背景就在美國民眾對國會政客的要求,漸漸從「了解政府運作」、「以專業為政治資本」、「個人政治經驗」,轉向以為「解決政府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選出沒有政府經驗的人」。2016年川普上台前,也是美國媒體密切關注為什麼「業餘政客愛好者」受到青睞的一年。

 

時序走到2020,無論川普一開始不認敗選,以及國會大廈騷動,到後續共和黨人指控選舉舞弊或不承認選舉結果,之後,一路到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紅潮」話題,到選後眾議院一度超過10餘輪投票都還選不出議長,到選出的麥卡錫近日又以最短任期被罷黜,再到同志間終於勉強接受的喬登出線,即便各方對美國民主政治的不盡完善多所批評,但也有共和黨人在反求諸己時,看到的一面是共和黨自身已變得愈來愈容易否定遊戲規則,自我內部也愈來愈難治理,甚至更難共治,背後皆可導向「業餘政治愛好者」造成的民粹風氣。

 

至於「業餘政治愛好者」除了大量製造民粹語言之外,最大的問題是,風氣既成,恐將助長政治人物愈來愈不在乎專業態度的重要性,並將「不專業發言」和所謂「庶民語言」混淆在一起,最終導致過去政治中所強調的專業發言一步步遭漠視,以為政治人物語言使用首重吸睛和破壞力,而非顧及政治穩定,這就是「業餘政治愛好者」(或說「素人政治」)帶來的最大隱憂。

 

何謂將「不專業發言」和「庶民語言」混淆在一起,正在參選台灣總統的柯文哲會是很好的範例。經過八年台北市執政經驗,他仍舊不脫將個人有限經驗套用政治工作的特長,例如近日他在一場能源政策會上,提到自己市長任內曾否決10億元的廚餘處理廠計畫,且很得意地說當時他曾向環保局表示「我吃飯從來沒有廚餘,要朝此訓練市民」,遭與會的台大農經系教授吳珮瑛反問「你連香蕉皮都吃進去嗎?」。雖然新聞上說這一插曲引得現場人士一陣大笑,但一個看似貼近生活日常的「庶民語言」,卻是基於對市政計畫不專業的個人經驗,過去在他市長任內,且可以就這樣輕易否決10億元的廚餘處理廠計畫,想到若他有機會把這種態度用於治國,到底有誰還笑得出來?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