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凌翔:美中爭取台積電各有招式

烏凌翔 2021年05月19日 07:00:00
現在各國都巴望台積電去設廠,以確保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能在自己國內生產。(湯森路透)

現在各國都巴望台積電去設廠,以確保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能在自己國內生產。(湯森路透)

晶片之於現代世界,猶如食鹽之於飲食,各式菜餚都需要,量雖不多,而且精鹽與粗鹽差別不大,但問題是,食鹽,靠海的各國都能自製,不算稀缺,而晶片,種類繁多,全世界能造的國家或區域只有六大門派:美國、歐洲國家算一夥、東亞的中、日、韓、台各領風騷;其它馬來西亞、以色列還不算個咖。

 

就廠家的製造技術而言,最領先的無疑是台灣的台積電。從0.18微米-1微米等於1,000奈米-即180奈米,到台積電已量產的5奈米、明年即將量產的3奈米,每一次被「摩爾定律」壓迫的尺寸縮小,都是一次彎道,但只見台積電不但先是超車,而且頻頻甩開對手。眼看靠「自助」追不上此一關鍵工業技術,各國都巴望台積電去設廠,以確保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能在自己國內生產,也很合理。

 

歐盟有氣無力的邀約就不浪費篇幅了,其它四大門派,高麗棒子嘴硬,仍不承認追不上台積電,桃太郎認為台海可能不穩,想跟美國結盟,剩下的就是佔台灣43%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以及想重返霸主,宣稱已「回來了」的美國-不知之前去哪兒了?

 

不過,中、美爭取台積電的態度、手法大不同,值得比較。先看中國。

 

4月22日,台積電臨時董事會核准資本預算28.87億美元,官網沒寫目的,但翌日後續新聞漸漸明確是為了滿足28奈米的市場缺口,而且因為中國南京12吋廠「現有廠房仍有空間,可以直接建置生產線」。

 

台積電並不諱言原先14、7、5奈米等先進製程產品的毛利率更高,但是,一來成熟製程產品因為缺貨已調漲價格多次,有利可圖了,再者美國商務部的禁令猶在,能「協調出」以28奈米技術跨海直接滿足中國市場,已是兩大之間難為小之下的最佳策略,算是對股東有交待了。

 

沒想到,兩天後,中國大陸通訊業一位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提出尖銳反對意見:「台積電正在推行高端芯片控制、低端芯片傾銷壓制的策略」。其立論邏輯乍聽合理,但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即知一派胡言:台積電南京廠新增個4萬片月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大陸28奈米產品的需求,如何「傾銷」到讓其它本地大廠-譬如中芯、華力微、廈門聯芯-28奈米產品都滯銷?遑論台積電又沒得到 CIA的補貼,為何要「低價」壓制大陸業者?

 

又,項立剛說的好像成熟製程就像炒一盤菜脯蛋一樣容易,其實,檢視中國最強的中芯2020年財報,其28奈米以下產品,也只佔營收不到一成。換言之,別人定義為「成熟」,到你這兒,做不出來,仍是高精尖科技。

 

項立剛那種充滿民族主義高調的反科學論述,能在大陸-至少網路上-獲得廣大支持,反映中國除了在半導體產業技術上的落後,社會普遍的科學思辨力也有待加強。

 

雖然也有不少明白人發聲駁斥項立剛的言論,譬如知名科普網紅袁嵐峰、重視數據的產業評論員寧南山,甚至5月11日,中國官媒「新華每日電訊」也發出「世上沒速效救“芯”丸」一文,都還沒能止住爭論。不知口水會噴到何時?

 

intel CEO 透過線上記者會,宣佈他們將與 IBM 合作。(圖片擷取自Youtube)

 

再來看美國。

 

被誘使也好、威逼也好,台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已是事實,未來值得觀注的是台積電有沒有可能把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移往美國?台灣有知名政論家多次發表此一觀點,甚至猜測屆時台灣不能同時保有最先進製程,只能唯一在美生產。

 

發明、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美國就這麼不濟、需要靠政治蠻力來壓迫台灣?美國自己的晶片技術難道那麼落後嗎?

 

倒也不是。五月初,IBM 公佈他們率先全世界開發出2奈米的晶片,股價沒什麼反應,表示業界並不看好,因為2017年6月IBM在也宣佈過領先世界開發出5奈米的技術,然後、然後...就沒了。這表示晶片的製造技術,在實驗室中少量生產、與在無塵室中以高良率大量生產,差別很大!

 

換言之,技術種子,美國有,但長成產業大樹,美國可能已無土壤。

 

這回,有可能不一樣嗎?也有啦:3月24日,intel執行長Gelsinger在線上宣佈其IDM 2.0 計劃時,就提到要與IBM 在先進制程與封裝技術合作,顯示IBM的技術已經有買主了,就是intel,線上記者會中印度裔的IBM總裁Arvin Krishna也現身助陣不是沒有原因的,Gelsinger應早知IBM的2奈米技術突破。所以,IBM 與 intel 要聯手率領美國半導體大反攻了!

 

 

大小「i+I」的合作要成功,至少有三道難關要跨越:

 

一是拜登政府2.2兆美元基建計劃、《無盡前沿法案》與能否順利通過,然後撥下5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給半導體業者?二是intel要把IBM在實驗室中的試產技術,真正轉化為量產技術,提升良率到有利潤的地步,需要很多肯拼命的工程師,哪兒湊齊這麼多夠格的工程師呢?三,仍是人的問題,工程師也好,技術工人也好,就算組成了夠格的團隊,美國的工會能「共體時艱、共赴國難」,不來搗亂嗎?

 

連我們這種門外漢都能看到的問題,intel與IBM會不知道嗎?這就能解釋美國催逼台積電加速、加大亞利桑那投資計劃的消息為何不斷了,這種苦差事,交由肯拼肯幹的台灣人來做至少是有效的Plan B。

 

面對各方要求技術轉移的壓力,台積電還真不容易,不知這跟2330股價有何關係?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