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北約視角:馬克宏的中國行 「不好意思,你說什麼」

彭定康(Chris Patten) 2023年05月02日 07:00:00

 

彭定康(Chris Patten)
●英國末代港督
●歐盟前外務委員
●牛津大學校長

 

中國共產黨有辦法取悅外國領導人,使他們支持其政策或至少保持沉默,這顯然是中國在 4 月初為法國總統馬克宏鋪紅地毯時的目標,甚至連馬克宏本人也對盛大的場面略感尷尬

 

馬克宏的中國之行在西方廣受嘲笑。 此外,他在訪問期間和結束行程之後,就法國、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歐美和台灣的關係所發表的言論,也被外界批評在威權主義抬頭時,缺乏一個傑出的自由民主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決心。。

 

馬克宏表示,在與中國的競爭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歐洲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這番說法引發大西洋兩岸政界人士和評論員的批評。他的分裂言論令人聯想起戴高樂主義願景,但這種這種願景在21世紀早已不合時宜。就連席哈克總統時期的外交部長、馬克宏支持者韋德林 (Hubert Védrine) 也承認,法國的經濟「太疲軟」,無法重新發揮其在戴高樂時代所扮演的全球領導角色。

 

我對馬克宏傾向於無罪推定,畢竟他非常聰明, 但他越說中國、美國、法國、歐洲和台灣,就越讓我越想起我在牛津的歷史老師。有一回,我在唸一篇我寫的論文,暗示查理曼大帝可被稱為現代歐洲創始人,老師打斷我說:「不好意思,你說什麼」,他建議我不要誇誇其談,應該讓證據、事實和實用主義來說話。 因此,我對馬克宏中國之行的善意回應是尊重但嚴厲的「不好意思,你說什麼」。

 

馬克宏先前涉足雙邊外交,試圖勸阻俄羅斯總統普丁不要在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這已經讓歐洲決策者,尤其是俄羅斯的鄰國感到難以置信。但他對中國的評論更糟糕,給人的印象是歐洲對台灣問題有分歧,一旦中國入侵台灣,歐洲國家將不願支持這個島嶼。

 

再者,歐洲不應成為任何人的「附庸」這一觀點,儘管鮮少會有人不同意,但馬克宏的評論忽視美、中價值觀的根本差異。儘管美國在援助烏克蘭一事上存在眾所周知的缺陷,但事實是美國比歐洲(尤其是法國)做的更多,這使美國成為好的盟友而非封建領主,聲稱歐洲應該像馬克宏說的那樣尋求「戰略自主」,只會適得其反。 與中國不同,美國擁有與歐洲相同的基本價值觀體系,為了保存這些價值觀,自由民主國家必須團結一致。

 

中國遠非自由民主國家, 因此,北京的目標是破壞並摧毀,在二戰後為保護自由開放社會所建立的國際秩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他認為自由價值觀是對中國共產主義和世界各地威權政權的生存威脅。

 

就在馬克宏發表「附庸」論的第二天,中國法律學者和異議人士許志永被判刑14年,曾兩度入獄(其中第二次曾遭受酷刑)的民權律師許志永是新公民運動的共同創辦人,該運動宣導政府應該透明和其他自由民主價值觀。他被判刑是中國政權持續鎮壓異議人士的最新例證,應足以提醒人們中國與西方競爭的利害得失。

 

共產黨政權認為許志永是煽動性威脅,因此禁止他在法庭上陳述,但他設法從牢房裡口述一份簡短的聲明,其中描述了對「美麗、自由、公平和幸福」中國的夢想,在這個中國,統治者是「通過投票而非暴力選出」。

 

許志永的聲明主張法治、公平和言論自由,「一個民主的中國必須在我們這個時代實現」,他寫道「我們不能讓下一代背負這個責任。」 捍衛民主和自由並不是「顛覆」,這令人聯想起1989 年在天安門廣場被屠殺學生所做的犧牲。

 

我無法想像馬克宏會不同意許志永的宣言,它談到了人權的普世性和對自由的渴望, 難道許志永對中國社會的願景是奢望嗎?民主中國是跟中國文化格格不入的白日夢嗎? 這些問題顯而易見的答案是,自由民主版的中國已經存在, 它叫做台灣,它必須保持自由。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Macron in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