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未來視角:人類壽命延長,多活的那幾年品質好嗎?

賈漢(Selim Jahan) 2017年09月24日 15:00:00

 

 

賈漢(Selim Jahan)

• 聯合國人類發展辦公室

(UN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主任

 

對大多數人來說,衡量「發展」最好的辦法是觀察「變化的量差(quantity of change)」,例如平均收入、預期壽命、受教育時間等。「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由我服務的聯合國開發規劃署辦公室(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負責,這項指數全面性地衡量國家進步情況,結合3個統計指標進行全球排名。

 

但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指標儘管很有用,但並不能勾勒發展的全景。

 

事實上,要理解到底國家有多發達,吾人必須注意人們生活如何進步,而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考慮報告記錄「變化的品質差異(quality of the change)。」

 

量化數值的意義

 

統計學家在比較不同的國家時,會要求「相稱資料(commensurate data)」。比如,要比較入學率,研究者需要統計各國註冊學生數量,將數據與所有學齡兒童數量進行比較,儘管這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困難,這些國家的記錄未必是標準化的。

 

但要評估一國教育體系的相對品質,研究者需要確定學生是否真的學習,要取得這些數據,統計學家需要對學生進行多科目測驗,這項工程的規模遠比僅坐在課堂裡要宏大得多。

 

統計學家始終發現,「比較數量」比「比較品質」容易得多。但是,由於我們所擁有的只有現有衡量指標,因此在給相對收益排位或制定政策時,其缺點常常被忽視,儘管根據某個指標所表現出來的進步未必是真正的進步,我們要實現真正的整齊發展,就必須改變對政策方案的品質進行評估和分類的方法。

 

HDI較客觀

 

以HDI所衡量的統計指標為例,即預期壽命、教育和人均收入。

 

(一) 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數據表明,世界正在變得更加健康,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得更加長久;1990年以來,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大約6年。但生命的品質的上升就沒有那麼巨大了。多活的這幾年,常常伴隨著病痛和殘疾,例如癡呆症,據世界衛生組織(WTO)估計,全球目前患有癡呆症的人口數為4750萬。

 

預期壽命可以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計算,但生命品質指數,如世衛組織的「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s)」,需要大量關於各國的各種疾病和殘疾的資訊。

 

不幸的是,收集這些資料十分困難,這意味著許多生命品質資料庫不夠完整,或不能做到頻繁更新。

 

教育的情況也是喜憂參半。

 

(二)受教情形

 

毫無疑問,在普及入學率方面,世界正在不斷進步,如今註冊和入學的兒童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我們如何衡量教育品質差距?全球而言,大約2.5億兒童學不到基本技能,即使其中有一半至少在學校中學習了4年

 

大多數國家中,富裕社區的學校總是擁有更好的設施、更好的教師、更小的班級規模,這並不令人驚奇。解決不平等性需要衡量教育的結果,而非入學率。

 

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基於不與課程直接掛鉤的測驗,它是進行跨國比較的一個方法。2015年的結果勾勒了一幅內容豐富的各參與國的教育表現圖景,差異明顯。

 

比如,PISA 發現, 「在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中,經濟社會較劣勢的學生,相較經濟社會較優勢的學生,無法達到科學熟練程度基本水平線的可能性要高近2倍。」

 

(三)就業與收入

 

就業資料——該資料對於為未來做籌畫的決策者至關重要——的情況也是如此。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發現,在全世界向知識經濟演進的同時,低技能或邊緣工人失去工作的風險更高,剝削非正式或無薪工人的機會也越多。

 

要瞭解這一問題,可以考慮歐盟就業預測。該預測認為,2010年到2020年將新增1600萬個工作崗位。但在同一段時間裡,正規教育程度最低的人所能獲得的工作崗位數量預計將出現下降,將減少1200萬個左右。

 

品質勝過數量

 

 「不是所有能統計的東西都有意義。不是所有有意義的東西都能被統計(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社會學家卡麥隆(William Bruce Cameron)在1963年時寫道。

 

他的這句名言在今天依然成立,儘管在衡量人類發展方面,我認為可以把這句話精簡一下:「不是所有被統計的東西對所有東西都有意義(Not everything that is counted counts for everything)。」

 

平等的人類發展需要決策者更加關注結果的品質,而不是專注於變化的定量衡量。只有當我們知道了人們如何受到發展的影響,我們才能設計能給人的生活帶來最有價值的改善的政策。

 

「盡可能地活得長的意圖未必是最好的意圖(The intention to live as long as possible isn’t one of the mind’s best intentions)」作家喬普拉(Deepak Chopra)曾經觀察道,「因為數量和品質大不同(because quantity isn’t the same as quality)。」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ounting What Counts in Development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 晚期攝護腺患者新希望 雙重療法有助延長壽命

●  恐付不出退休金?德國央行建議:退休年齡提高至69歲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