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悲觀視角:對抗氣候變遷諸多方法 政治人物無作為

史佳莉(Lynn Scarlett) 2019年02月16日 12:00:00

 

史佳莉

 

●大自然保護協會執行副總裁

 

 

最近通勤上班時,我的車在尖峰時段的車陣當中只能龜速前進,這時我看見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的河岸旁,有隻鷺(heron)正趾高氣昂地走著,這隻氣宇軒昂的鳥正好提醒我,在最出乎意料地方也能瞥見自然之美。

 

然而,即使樂天如我,對於我們地球的未來卻是越來越難以保持樂觀。

 

救地球為時未晚

 

新聞報導環境惡化早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樣的新聞在2018年卻如排山倒海般不斷出現,有則報導指出脊椎動物總數在過去40年裡已減少60%,而且地球上不到1/4的土地逃得過人類活動的魔掌,而到2050年,地球上更只剩不到10%的土地,未曾受到人類染指。

 

最發人深省的也許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的一項調查,該調查提出警告,世界各國並沒有達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Paris climate agreement)所訂定的減排目標,讓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攝氏1.5℃內,而現實與目標的差距愈大,失敗的後果將愈發嚴酷。

 

在這些負面的浪潮之中,有些人說氣候變遷全世界已毫無退路,但是根據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的最新發現顯示,現在改變還為時未晚。

 

對溫室氣體排放課稅

 

2018年,我們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以及11個卓越的學術研究機構合作,評估未來全世界的食物、水源與能源需求將會如何影響環境健康,結果發現只要策略用得更加精妙,能夠照顧到不斷成長的人口與需求,同時也能兼顧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

 

舉例來說,只要改變人類種植穀物的地點與方法,全世界的水資源壓力就得以減輕,同時也大幅減少農業的佔地面積。此外,根據我們模擬的結果顯示,只要加速潔淨能源的替換,全世界即可將全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攝氏1.6℃以內,達到巴黎氣候協議所訂立的目標。

 

最棒的是,這些好處並不會影響現有的經濟成長軌跡,只要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進行一些大規模但可實現的改變,實現人類與自然的永續未來並不是夢。

 

不過,雖然有證據顯示這一切不是夢,全世界卻很少有國家採取積極作為,通常人們將氣候變遷的「無所為」怪罪到「沒有政治底氣(lack of political will)」頭上,但沒有想過氣候變遷的「無所為」其實是「有所為而為」。

 

舉例來說,決策立法者通常都不願意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課稅,明明知道此舉能加速潔淨能源的發展。

 

箇中緣由,一方面是希望討好能源與其他產業的上位者,一方面是不願意接受氣候變遷的事實。

 

30年成果有限

 

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在美國,決策立法者與社運人士討論氣候變遷已經有30年之久,但成果卻十分有限。

 

2018年11月,也就是IPCC發佈憂心的報告3周後,碳稅投票案在全美環境概念最為進步的華盛頓州也闖關失敗,而全世界其他國家也只是用意興闌珊與前後反覆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

 

事實上,很少有國家遵守規範,達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許多國家實際上鬆綁保護機制,並同意在生態脆弱區域進行開發。

 

此外,國際氣候與環境協議通常缺乏實際效力,雖然所謂的巴黎公約大抵有了進展,這項公約裡面包含許多巴黎氣候協定的實施規定,不過實際的監察機制卻受到許多國家的反彈,特別是那些將短期成本看得比長期利益還要重要的國家。

 

其實,問題的癥結點正是討論這個議題時非黑即白的論述,通常氣候相關的策略看起來都像是天方夜譚,一定得從能源取得和環境保護間做取捨,或是從經濟成長還有減少排碳中做選擇。

 

我們的資料顯示這種過度簡化的論述,長期下來並沒有好處,最有效的論述方式應該要能夠兼顧環境、社會還有經濟的需求。

 

確切地說,面對氣候變遷這項挑戰需要大幅調整工業與農業體系,我們需要新的政策,要求那些製造汙染的人扛起責任。需要新的政策,能夠欣然投資綠色基礎建設、設立保護區,並且支持更有智慧的規劃,而這一切「真的」不是夢。

 

無作為代價實在太高

 

隨著政策調整,部分產業或是個人會出現新的成本,特別是關於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還有處理其他市場機制出乎意料後果的相關政策更是如此,但製造汙染的人「原本」就應該承擔多一點氣候變遷帶來的負擔。

 

對於其他人,像是農夫、漁民,還有潔淨能源的生產者,顛覆現狀其實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經濟上與環境上的好處,而不是損失。

 

如今「無所為(inaction)」的代價實在太高。

 

縱觀全球,有好多地方因為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受到波及甚至毀滅,而安全的飲用水變成一項奢侈品。我仍然相信,有辦法渡過面臨的威脅,但連懷抱希望的人都明白,這樣樂觀的想法可能無法永久持續下去。

 

 

(翻譯:江威毅,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n Optimist’s Guide to Climate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氣候變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