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德
● 瑞典前總理
● 瑞典前外交部長
1941年8月,在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前,英國首相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早與美國總統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在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 (Newfoundland) 的海濱舉行了秘密會晤,討論戰後如何重整世界。
在此20年前,同樣的操作在法國凡爾賽鎮 (Versailles) 上也進行過,但顯然失敗了。
邱吉爾和羅斯福的會面產生了《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它制定了一系列共同原則和機構,在80年後的今天仍指導著國際秩序。
194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 (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為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 (World Bank) 和其他全球金融機構奠定基礎;不久,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UN) 成立。
戰敗的軸心國 (Axis Powers) 轉變為具有市場經濟的積極民主國家,融入新的全球體系,國際秩序的穩定則透過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合作安全架構有所維持。
接著,中國從1970年代末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91年蘇聯 (Soviet Union) 解體,《大西洋憲章》所想像的真正全球多邊治理(global multilateral governance)之夢終於可以開始實現了。
1995年,布列敦森林時代的關稅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所取代,此後20年,貿易收入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比例從40%上下提高到70%以上(不過很大一部分要歸因於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在這個多邊主義 (multilateralism)、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以及社會經濟持續進步的黃金時代,10億多人脫離赤貧 (extreme poverty),民主成為全球規範。但顯然地,21世紀的第2個10年標誌著不同時代的崛起。
國際秩序成為時期的記憶,以及讓國際秩序成為必要悲劇的記憶,隨著代際更迭而消退。新力量崛起,在日益多極化的環境中挑戰西方的主宰。而最近極權政權的興盛更是引出了民主未來的問題。
儘管戰後秩序的基本架構仍然完好,但面臨俄羅斯的修正主義 (即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咄咄逼人、美國的分崩離析和歐洲的優柔寡斷,這個架構正日益空心化。
為了在這個危險的新世界中復興大西洋憲章的原則,兩大著名智庫 (Think Tank),也就是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和加拿大滑鐵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最近召集了包括筆者在內來自19個不同國家的決策者與思想家。
在起草新的共同原則時,最大的挑戰是決定它們只適用於世界民主國家,還是也適用於俄羅斯、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
顯然,到目前為止,民主是確保個體權利得到尊重的最佳方式;但主張不同價值觀和利益的討論也應該得到接受。
在我們的例子中,大家希望形成一個與「古典西方 (Classical West)」和巴西、阿爾及利亞、伊朗、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國家都能形成共鳴的討論記錄。
我們的協商產生了一份原則聲明,並在2月的慕尼克安全會議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上發佈。
聲明道:「以源於種族、傳統和信仰的不可分割權利出發,吾人將致力於為我們的公民和民族尋找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將捍衛價值觀,用新思維克服舊失敗,用事實回答謊言,用力量回應侵略,帶著我們原則終將勝出的信念前進。」
聲明包含7個部分,分別是《自由與正義》、《民主與自決》、《和平與安全》、《自由市場與平等機會》、《開放健康的地球》、《協助權》以及《集體行動》。
在每項領域,目標是制定能包容全球辯論後所形成新共識的宗旨原則。
宣言絕非只是此前的信念的重申。
環境問題顯然變得比從前更加重要,主權問題必須重新界定以契合日益連動和互相依存的世界。繁榮的擔憂同時存在於各國內部和各國間,也是重要議題。
但尊重個體權利等基本價值觀仍具有根本重要性,「回應公民、尊重法治的政府能夠最好地解決不平等、糾正不公正、服務全民福祉」的信念亦然。
事實上,政府如果忽視這些條件,就會付出相應代價。
作為2019年的討論和修訂成果,(這份)聲明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廣泛支持。但我們的目標是開啟更廣泛的辯論,而不是蓋棺定論。我們並不幻想它的歷史意義能與《大西洋憲章》相比,但我們也絲毫不懷疑重啟討論全球治理基本原則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沒有這樣的辯論,舊秩序將繼續消亡,取而代之的將是由絕對權力和狹隘自利所統治的霍布斯叢林 (Hobbesian jungle),我們都清楚上一次這樣的情形肇生了什麼。
(翻譯:黃冠文,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Toward a New Global Chart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