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惠文:父母缺損的羽翼 仍為你遮過一角天

鄧惠文 2021年02月27日 13:38:00
鄧惠文:別再期待父母變得更像父母,是讓自己解脫。為難父母,更是為難自己。(蔣銀珊攝)

鄧惠文:別再期待父母變得更像父母,是讓自己解脫。為難父母,更是為難自己。(蔣銀珊攝)

心中冀望的父母,都如神性完美。

世間相依的父母,人類而已。

你我皆是。

 

傷害是什麼?父母傷了我什麼?到底是誰說,又得誰同意,父母就該給我夠好的呵護?

 

無助的小孩,那麼容易被父母傷害的脆弱心靈,你我都從那裡開始。要兒子妳卻生做女兒的,要聰慧你卻笨拙的,要嘴甜你卻固執的,要博士你只有玩世的,要子孫圍繞妳卻嫁不出去,要鵬程萬里你卻賴家一輩子。不滿意的父母,以及沒有肯定、支持不夠、不知如何長大的小孩。

 

不知如何長大,終究還是長大。可惜長得自己不滿意,自覺信心不足、智慧不高、勇氣不夠,都怪父母摧毀過我的自信,否定過我的探索,剝奪了我的安全感,我才變成這樣。對自己愈不滿的,愈需要父母肯定。討不完的債,愈討愈窮。

 

是的,你受過傷。所有勸你放下的人都惹你惱怒,你覺得他們都比你幸運,他們的父母都沒你家那兩老失職。你好孤獨,是嗎?

 

再試一次,一次就好。回應這個小小的邀請:

 

回憶你還不能行走之時,那稱為父母的,有沒有一次將你抱在懷中。飢渴時,有沒有一次哺餵。嬰兒糊爛的便溺,是誰還你屁股乾爽的自尊。夜裡被陌生的世界驚嚇,你曾經吵醒誰。

 

一次就好,一次。將你抱在懷裡,相信你是幸運的天使。一次就好,一次,餵你滿滿的乳汁,想像你長大的樣子。一次就好,一次,不覺你的穢物臭,不嫌你的哭聲吵。一次就好。一次。

 

你真的覺得,那裡從來沒有愛過?

 

真的沒有嘗過被愛的滋味,還是嘗過知好,恨不能多?

 

父母缺損的羽翼,仍為孩子遮過一角天。但孩子對父母期望至高,人間父母,永遠不足。

 

經歷巨大成長創傷的人,需要特別的修復歷程。大多數人需要的,是從對父母的抱怨中,看懂彼此對於完美之愛的期望。期待父母更了解我、更支持我,鼓勵我追逐夢想,讓我按照理想選擇人生,那些沒有做到的父母,如果沒有讓子女流落街頭、孤苦無依,公允的說,他們的罪名,不過是無能、愚昧、粗魯、心理學分不及格。深陷於對父母不滿的子女,也深陷於對父母的渴求,以為只有取得父母的愛與肯定,才能脫困。這恍若嬰兒的依賴狀態,荒謬而沉痛的變成與父母之間永遠的鏈結。以為是父母不允許自己獨立,其實是個人執著於與父母的鏈結,哪怕是痛苦的也好。

 

與父母之間,蓄意傷害與不完美總是被混為一談。父母只是凡人,能力有限。這看似合理的一個點,卻一輩子參不透。身為父母,不代表就有智慧圓熟的人生觀,偏頗狹隘的人比比皆是。當父母督責孩子「一定要唸好書」、「不要交那種朋友」、「一定要賺錢」,將他的人生觀套用在孩子身上;或是因為個人的焦慮,要求孩子無條件順從、限制孩子的發展,這些行為,的確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但這與仇家的加害不可相提並論。不讓孩子失望的父母,不僅需要擁有當代正確的人生觀,還要在二十年前預知下一代的潮流,給予正確的滋養,保證孩子長大後不會覺得成長過程缺少什麼。那樣的遠見,豈是常人能有?

 

小時忙著應付各種挑戰,好不容易成人,開始結算父母的疏失。費盡唇舌,爭辯不休,結果天下有幾位父母同意成年子女的心聲,反省「我真是差勁的父母」,而不是搖頭感嘆「養這孩子怎麼愈大愈不懂事」?到了中年,還要抱著這本親子帳多久呢?看清自己事業、家庭、人際的挫折,還能躲在「父母搞砸我的人生」後面多久?

 

我在醫學中心工作時,常常看見老年病人與家屬的爭執。父母心臟都快跳不動了,子女卻急著釐清某件往事;子女費心照料,父母還在提點工作婚姻,說什麼不然死不瞑目,或是不要你照顧的狠話。總說每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些老父母和成年子女的相處,就是一群小小孩,為了誰對誰錯在那認真的打架。

 

父母的老病,帶來沉重的照護責任,也喚起失去父母的恐懼,這時一直提醒自己「他以前沒有好好照顧我」,會不會是抵擋焦慮的一種防衛?

 

外殼早已變成中年,思維卻還是幼小的小孩,薄如紙片、一戳就破的自尊,配備只有賭氣、抱怨和逃跑的初階功能,好辛苦。

 

連我們都到了人生的下坡前,在坡底的父母還能怎樣呢?在意的那些事,現在的我,都能做得比父母好嗎?如果可以,何不恭喜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父母也無過了。如果自己也做不到,何不寬容些,心中理想的父母,太過完美,原非常人可及。別再期待父母變得更像父母,也是讓自己解脫。為難父母,更是為難自己,還不如面對現實,找出實務的方法。如果棄父母於不顧會讓自己愧疚,就拿出成人的智慧,當一件任務,好好處理吧!

 

規劃一週中有多少時間要陪伴父母,估量自己有多少其他要務,也估量自己的脾氣,不要做到煩躁崩潰。盡力規劃了,就要心安理得。父母不見得滿意,可能抱怨你不孝,試著容許他們失望,只要穩定的出現在他們面前,開心甘願的做決定要做的事就好。不要在愛恨中愈做愈多,不要試圖彌補失望或找回公平。面對疾病與死亡的威脅,父母的情緒可能超出子女能承擔的極限,盡力了解父母正在經歷的困難,也為自己的情緒設下閘門,超出負荷時,容許自己宣洩,或者抽離喘息。

 

心中冀望的父母,都如神性完美。世間相依的父母,人類而已。

 

你我皆是。

 

(延伸閱讀:鄧惠文:男人最怕被看小 女人被叫大姐就走心 

 

 

(本文摘自《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今天的女孩更精采》,天下文化出版)

 

 

※鄧惠文:如果按照正規的資歷介紹,她是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作家、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她參與戲劇演出和製作,還有一張舞踊的師範證照。私下她視自己為一種譯者與橋梁,為不同的對象譯解深層心理。這種譯解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有時是戲劇或舞蹈,更多時候是無法形容的,心的靠近感。

 

追蹤↠ 上報流行 第一手接收好文資訊
看更多《上報流行》文章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