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國防預算及習近平兩會期間談話意涵

舒孝煌 2021年04月05日 07:00:00
相較於美、俄核武大國,中共的戰略鐵三角仍缺一「角」,目前空軍仍不具備核威懾能力。(國防部提供)

相較於美、俄核武大國,中共的戰略鐵三角仍缺一「角」,目前空軍仍不具備核威懾能力。(國防部提供)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2021)3月4日至11日第13屆人大4次會議期間,出席解放軍及武警部隊代表團會議時發表談話,指出今年為中共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始,中共要堅持「以戰領建」,加強「戰建統籌」…加快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另外,13屆人大4次會議宣布解放軍2021年國防支出為13,553.43億人民幣,約合2,09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6.8%。

 

中共國防預算

 

中共國防預算每年均呈現成長,今年仍維持成長並不意外,也是首次國防預算超過2,000億美元,但已經持續多年出現成長趨緩趨勢,這可能反應國家整體經濟成長減緩。而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經濟衰退,也可能影響國防預算的成長率。

 

然而,中共國防支出占整體政府總支出比例,由2020年的5.1%上升至2021年的5.4%,而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則由36.2%增加至38.7%,其比例也維持增加趨勢,顯示中共仍將軍事現代化放在最優先位置。

 

一如過去,中共國防預算詳細內容並未公開。一般國防預算大約包括人員、訓練維持,以及裝備投資三大部分,中共在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提供2010年至2017年中共年度國防預算的構成,其中人員生活費由2010年占國防預算34.9%降至2017年的30.8%;訓練維持費由2010年31.9%降至2017年28.1%;裝備費則由2010年33.2%升至2017年的41.1%。

 

然而其他相關細節,例如中央軍委、各軍種、戰區等的預算分配、人民武警或海警在預算中所占的比重、相關的國防計畫等,均無從得知。外界多認為,中共實際國防支出多於公開數字。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估計,2019年中共國防預算實際支出應達2,400億美元,比官方公布的1,835億美元為高,美國國防部也認為中共實際國防支出超過2,000億美元。

 

中共國防預算雖遠低於美國7,000餘億美元的年度國防預算,但已遠超過亞洲鄰國,在2019年,中共國防預算超過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及台灣國防預算的總和,僅次於美國,為世界上國防預算第2高國家。中共官方媒體自稱其軍費會產生和平紅利,目的在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而國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是因軍事現代化建設確有實際需求,另也稱解放軍「應對潛在威脅和摩擦衝突」的開支不會減少。不過,中共持續增長的鉅額國防預算,仍足以強化其對周邊國家的威懾力,並加速亞太地區軍事力量上的失衡,自然亦讓中共更有自信以軍事作為工具威懾周邊國家。

 

 

中共十四五規劃中的強軍新藍圖

 

習近平在本次人大講話提及「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兩大方向,是2020年10月中共19屆5中全會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第53條的相關內容:「…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加強軍事力量聯合訓練、聯合保障、聯合運用。…」

 

其中「聯合作戰體系」為習近平軍改目標之一。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19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時,曾提出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其中第一步,2020年要驗收軍改成果,包括聯戰指揮機制建立、持續推動海空聯合演習,驗證聯戰指揮機制完善,確立部隊信息化作戰能力。加上北斗衛星系統覆蓋完成等項目支持,也有助跨區指管體系完善。

 

在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中指出,實戰化軍事訓練包括陸軍「跨越」、「火力」等實兵實彈演習;海軍航空母艦遠海作戰訓練,「機動」系列實兵對抗及體系化演習;空軍體系化全疆域訓練、南海戰巡、東海警巡、「紅劍」系列演習;火箭軍「天劍」演習;戰略支援部隊新型領域對抗演練;聯勤保障部隊「聯勤使命」系列演習;武警部隊「衛士」等系列演習。這些聯合演習項目五花八門,亦顯示共軍軍種聯合作戰或兵種合成作戰能力,已漸趨穩定及常態化。

 

強化聯合作戰能力,一方面考驗習主導軍改後所建立的新指揮機制,包括由中央軍委的聯戰指揮部至戰區,再到部隊的效能。習近平雖在軍改中大幅剷除異己,建立習家軍,然這些新指揮階層是否可支持新領導管理體制,推動聯戰機制運作順遂,亦為新制度的挑戰。

 

另一方面,其遠程打擊能力的完善,勢需其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能力支持,這也是其新三步走「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目標之一。某些任務需要多軍種聯合,今年3月,中共在南海實施兩棲聯合登陸作戰演習,主體為南部戰區海軍,除納編071五指山號及長白山號兩棲船塢登陸艦及氣墊登陸艇、052D銀川號驅逐艦、901查干湖號艦隊補給艦、815A天樞星電子偵察艦、殲11A戰機、轟6K轟炸機、直升機外,尚包括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形同5大軍種全部到齊,雖然規模不大,且火箭軍及戰支部隊有人員而無裝備或實彈,但在提升聯戰能力上仍具意義。

 

今年1月23、24兩日,共機闖入我西南空域時,順便模擬演練對美羅斯福號航艦打擊群攻擊任務,其機群中包括不明型號之高新電偵機,可能係用以進行遠距目標蒐獲及標定任務,或是作為伴隨電子保護措施;中共也在2020年8月,對南海實施東風26B及東風21D的實彈射擊。若要完成反艦彈道飛彈的攻擊程序,需要太空衛星、越地平線雷達、空中、地面或海面的感測器,完成搜索、識別、標定、鏈傳、攻擊等一系列「由感測器至射手」(Sensor-to-Shooter)程序,這需要複雜的跨軍種聯合C4ISR系統,才能完成。中共亦有高新1號、4號、5號等擔負電子情報、戰場指揮、預警管制任務的特種飛機,足以執行指管與通訊中繼等任務。

 

高水平戰略威懾能力

 

在「大國競爭」情勢下,中共不僅要強化傳統戰力,也將強化核子嚇阻角色,然而相較於美、俄的「戰略鐵三角」,中共的嚇阻力量仍有待提升。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中,尚未規劃空軍的戰略角色;海軍則「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火箭軍「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端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顯示目前核嚇阻主要角色仍是海軍及火箭軍。

 

火箭軍打擊力量分為5個層次,第一層由東風5、東風31、東風41等洲際彈道飛彈構成的核打擊力量;第二層是核常兼備的中遠程彈道飛彈,主要是東風26飛彈,射程3,000至4,000公里,可打擊關島等美軍基地;第三層為扼制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西太平洋部署,包括東風21D、東風26等;第四層是打擊美軍第一島鏈基地,包括東風21C、東風16、長劍10型等;第五層是短程飛彈,包括東風11及東風15等型。

 

在海軍戰略威懾能力方面,中共仍在持續改良戰略潛艦,09IV晉級戰略飛彈潛艦已出現改良型,有較流線的龜背及類似美維吉尼亞級潛艦的帆罩。海軍現有6艘晉級潛艦,每艘可攜帶14枚巨浪2型潛射彈道飛彈,另可能開始建造09VI型潛艦,可攜帶新的潛射彈道飛彈,預計2030年總數達到8艘。

 

相較於美、俄核武大國,中共的戰略鐵三角仍缺一「角」,目前空軍仍不具備核威懾能力,恐需待傳聞中的轟20匿蹤轟炸機發展完成,才能補足「戰略鐵三角」的缺口,強化與美國競爭的態勢與實力。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