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華視上有線電視52頻道的各種「陰謀論」

邱家宜 2021年04月03日 00:00:00
華視新聞頻道取得52頻位,消息一出,各種綠營欲操控新聞媒體的「陰謀論」紛紛出籠。(維基百科)

華視新聞頻道取得52頻位,消息一出,各種綠營欲操控新聞媒體的「陰謀論」紛紛出籠。(維基百科)

社會進步是大多數人的理想,理想的實現除了要有想法,還要有恰當的環境與時機,時機如果錯過,或許就要再等十年,而你我都沒有很多十年。

 

商業新聞頻道方便各種低品質資訊氾濫造就的「媒體亂象」,已不足以服務台灣社會,各界對此頗多共識。但當公共新聞頻道好不容易有機會進駐目前最容易親近多數閱聽人的有線電視新聞區塊時,第一時間蜂湧而出的,卻是對此發展的各種「陰謀論」,劇本雖各有不同,所說的不外乎是民進黨政府想要把新聞環境徹底「綠化」。

 

3月31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通過中嘉有線旗下系統上架華視新聞頻道於52頻位,消息一出,各種綠營欲操控新聞媒體的「陰謀論」紛紛出籠,力爭公廣新聞頻道上架的NCC委員,被妖魔化為「御用」、「綠營打手」。誠然,NCC在體制設計上雖被強調為「獨立機關」,但實際運作上,卻是各種力量相互角力,黨派政治利益、大財團商業利益各有代言人是常態,如果代表兩者以外的廣大閱聽人利益也有代表能在委員會裏,那豈不就是體制設計的初衷,也是台灣媒體能夠改革的機會?代表公共利益的委員當初或許是為了符合獨立機構形式要件而被提名,一旦人在其位,又願意卯起來幹,正當性何需質疑?

 

各種影響深遠的「陰謀論」總有其立論根據。根據一,是力爭公廣新聞頻道上架的NCC委員是為了「順從上意好做官」。姑且不論要人格謀殺也得拿出證據,依據公開資料,其中兩位委員是頂尖國立大學正教授借調,不做官回去當教授,物質報酬不差,壓力小、清望高,何必在委員會的各方力較勁中,拼上九牛二虎之力與畢生清譽去「順從上意」、擔罵名?

 

根據二,是「公廣新聞台」根本就不「公廣」,而是「綠廣」。這個指控若非空穴來風,也是很惡毒的試圖一筆抹煞二十幾年來,台灣社會媒體改革運動好不容易累積的一點成果。身為實際參與治理的現任公廣集團董事(公視與華視),我敢負責任的說,台灣的公廣體制經歷二十幾年篳路藍縷,雖體質仍欠強大,但與政治力間的互動經過多年磨難,逐漸建立規範,踩線情形或非沒有,但公視法既有明定,復仰仗社會有識之士與輿論公開監督,公廣制度理想上的「一臂之遙」已非夢想。

 

不像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或日本放送協會(NHK)好命,在電視媒體一開始出現時就已經由國家立法擘劃、煥然整備。先天不良的台灣公廣,得在商業新聞媒體運作失靈、有線電視巨頭寡佔的叢林生態中殺出一條血路;加上政治文化的發展階段,對獨立公共媒體尚缺容忍,不分黨派都吝於挹注資源,導致的後天失調。台灣的公廣體制現階段還很需要公私部門協力扶持灌溉,對於那些質疑華視沒有足夠經費,如何把新聞頻道做好的聲音,我倒想反問,為何不反過來呼籲立法行政機關,用更適切的立法來框架公廣體制(例如通過「公共媒體法」;將華視剩餘的15%民股買回),或直接挹注更多資源到這個公共新聞頻道?而是用唱衰的方式一再打擊,或訴諸簡單的「陰謀論」,似乎希望台灣永遠無法實現在世界各國已有良好實績的公共廣電制度?這是為誰代言?

 

改革與進步總是來得比期待慢,每個世代只能盡其在我。在各個社會場域中,鬥爭各方往往有其代表的利益,有為政黨、有為財團,或者政黨加財團,這些多半見不得光的背後動機,成為各種「陰謀論」的溫床(我既如此,你必一樣)。

 

社會本就在鬥爭中前進,改革的理想也無法在溫室中發育,必經日曬雨淋、蟲咬病害,因此在公共媒體議題上的眾聲喧嘩不足為奇,此文只是希望提醒,代表公共利益的改革理想或許不一定成功,但否認任何理想存在之可能的,幾成目前論述主流的犬儒式「陰謀論」,也該適可而止,先看看華視上架後的新聞內容再來評論吧!

 

※作者為現任公視、華視董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