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感謝立陶宛 驗證愛與關懷是世界共同的語言

張宇韶 2021年07月02日 00:02:00
去年台灣捐贈立陶宛十萬個口罩就是基於人道救援的精神,未料一年後得到別人即時的疫苗援助。(圖片合成,摘自張瀞仁臉書)

去年台灣捐贈立陶宛十萬個口罩就是基於人道救援的精神,未料一年後得到別人即時的疫苗援助。(圖片合成,摘自張瀞仁臉書)

這是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見證了愛與關懷是世界共同的語言,也說明了多數台灣人是善良感恩也懂得回報;在接受別人幫忙的時候點滴在心頭心存感激,在別人需要幫忙的時候伸出援手義不容辭。

 

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張瀞仁,近日在臉書分享一則訊息,稱來自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高風險懷孕中心」來信表達他們的感謝。表示近日收到共87筆善款,當張瀞仁打開報告後相當吃驚,這些善款捐贈人均來自台灣,此舉讓該立陶宛的社福機構相當訝異和感動,寫信表達對台灣的感謝之意,也歡迎她若有天來到立陶宛,歡迎到他們的中心參觀。

 

這個故事讓大家動容,國際互惠與合作是民主國家之間的真實情誼,去年台灣捐贈立陶宛十萬個口罩就是基於人道救援的精神,未料一年後得到別人即時的疫苗援助。

 

深入觀察,立陶宛捐贈台灣疫苗也有深層的歷史與國際政治的因素。雖然人口只有280萬,但立陶宛深刻體會台灣在共產黨威脅下的處境,不論是歷史、地緣政治、軍事或是當下的銳實力攻勢。

 

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立陶宛與另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被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並於1940年被蘇聯併吞。德國在1941年發動對蘇聯侵略的巴巴羅莎計畫時,北方集團軍在攻向列寧格勒之際,順便以解放者身分佔領三國。當冷戰格局形成後,立陶宛再度成為鐵幕世界的成員,其國家處境與捷克等國如出一轍。

 

蘇聯解體,立陶宛是1989年發起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的國家之一,當年長達675公里的人鏈牽手穿越三國震撼全球。在通過公投取得獨立地位後,這三國堅決不加入俄羅斯主導的獨立國協(CIS),反共意識、歷史仇恨、民族與文化差異、經濟自主都是原因。這說明了經濟自主獨立與民主國家的支持是拜託依賴大國的關鍵因素,波羅的海三小國經濟發展遠高於前蘇聯,被併吞後在西方世界都有流亡政府,這與高度依賴俄羅斯的中亞五國形成強烈對比。

 

有趣的是,俄羅斯向來是立陶宛的傳統侵略者,但這三國在2019年首度將中國與俄國列為共同威脅,立陶宛更於2021年3月憤而退出17+1(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在外交上採取親台遠中路線。除了感謝台灣去年伸出援手外,這些背景都是維爾紐斯決定捐贈台灣疫苗的歷史與國際因素。

 

只有最無知的政客才會宣稱別人的善意是施捨,接受的人是乞丐,或者大言不慚宣稱「黑幫給小弟的安家費」。同樣的,只有別有用心的國家才會在文攻武嚇之餘,還用政治壓力逼大家吞下效果極差的疫苗,中國疫苗的效力近期不僅被義大利總理質疑,印尼最近染疫身亡的26名醫生中,其中有10位証實打過兩劑中國科興疫苗,另位16位正在調查中。

 

這些人絕口不提中國疫苗外交的惡劣行徑,在酸言酸語顛倒是非時,恐怕低估了國人與立陶宛人民之間善良與愛心。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