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竟然出現巨大神像!上個世紀的香港電影如何描寫台灣原住民?

倪炎元 2021年07月19日 07:00:00
《蘭嶼之歌》劇照(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蘭嶼之歌》劇照(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雖然不論是《蘭嶼之歌》還是《黑森林》的題材本身既不涉冷戰,也不涉國共,但畢竟是在臺灣管轄範圍內所發生的故事,要完全不觸碰臺灣官方並不容易,於是兩部電影乾脆充分的去脈絡化,不僅淡化「官方」色彩,甚至淡化「臺灣」色彩,再加上兩部電影都是香港出品,既是從香港視角出發,完全不需要打造國族認同,也不涉及政令宣導或族群融合,可以完全從一個不涉及臺灣官方或主流政治正確立場去呈現原住民形象。

 

這使得兩部電影共同呈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不論是《蘭嶼之歌》還是《黑森林》,背後臺灣的官方身影幾近乎完全不存在,或者說是被完全抹去。形成一種很微妙的「缺席的在場」現象。即代表官方的國家機器事實上是存在的,但卻在電影中被刻意掩蓋了。

 

《蘭嶼之歌》劇照(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蘭嶼之歌》在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是飛機停降在臺北松山機場,接機者聲稱要送男主角去圓山飯店,但男主角堅持要先見一位教授,以追尋其父親的下落,接著就是某大學醫學研究室中的對話,這位教授提到蘭嶼時,指其為「臺灣東南方的島嶼,是個未開化的荒島」、「還有很可怕的紅蟲」。

 

這個簡單的描述,標示了幾個重點:第一,松山機場、圓山飯店以及教授的提示,是全片僅有的與「臺灣」有關的符徵與提示;第二,蘭嶼、雅美族(當時的稱呼)的名稱等均未在片中提及;第三,蘭嶼被形容是「未開化的荒島」與「還有可怕紅蟲」。

 

這套論述被一位在臺北位居菁英位置的教授說出後,確立這個島嶼僅只是地理位置接近臺灣,既然是「未開化」,那麼似乎也暗示其並不歸臺灣官方管轄,國家機器在這部電影中是全部被抹去了!

 

(延伸閱讀:《國父傳》VS《孫中山》:中國和台灣拍的孫文傳記電影有什麼不同?

 

根據臺東縣蘭嶼鄉公所製作之官網對蘭嶼歷史的回顧,顯示國家機關很早就進駐蘭嶼。早在日治時代,日人就在蘭嶼設立駐在所,於紅頭社駐警察三名;1918 年設立「交易所」,隸屬臺東縣警察協會,顯示貨幣交易已經進入了蘭嶼;1923 年設立蕃童教育所;1946 年國民政府進駐臺灣,劃其為山地鄉,成立紅頭嶼鄉公所。1948 年頒布「山地保留管理辦法」。

 

1952 年蘭嶼指揮部進入蘭嶼島內。1960 年鄉公所設置小面積的水稻栽培示範區。臺東、蘭嶼間開放電報通訊,成立紅頭郵政支局,「郵凱輪」始航。1966 至1980 年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推動山胞生活改善計畫,共興建國宅566 戶。1967 年撤除山地管制,蘭嶼正式對外開放。外資開始進入蘭嶼(臺東縣蘭嶼鄉公所,2019)。

 

換言之,蘭嶼既非未開化,也沒有可怕的紅蟲。即便電影所指的「臺灣東南方的島嶼」並非蘭嶼,日本殖民政府乃至國民黨政府都不可能任其東南方海域存在一個「未開化的荒島」!而再根據《蘭嶼之歌》的導演潘壘在他回憶錄中的記述,他是先向臺東縣政府申請通行證之後,再到屏東東港搭東江輪去蘭嶼,在蘭嶼期間他是住在電力公司的招待所,他還記述島上有一座關押重刑犯的監獄以及一所東清小學(左桂芳,2015,頁243-244)。

 

《蘭嶼之歌》劇照(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這意味國家建制早就穿透蘭嶼,只不過在《蘭嶼之歌》中,這部分全被抹去了,當男主角何醫生剛登上蘭嶼聽到沒地方住,露出驚訝表情之際,外籍神父向他說:「這裡沒有餐廳、沒有旅館,甚至連文化都沒有!」,蘭嶼在這裡被定義是一個「化外之地」。

 

除了抹去了國家機器,電影《蘭嶼之歌》還為片中的達悟族建構了該族從未有的酋長與巫師角色。按蘭嶼達悟族基本上是依地理分布形成幾個部落,成員多半由親族組成,行使捕魚、祭祀等功能,部落的重要決策主要由年高長老決定,換言之多數時候達悟族是個講究平權的社會,並不存在所謂威權的酋長或頭目的角色,當然也沒有所謂巫師的角色(黃昭華,2004,頁43-45)。

 

這個社會型態顯然與好萊塢主流電影塑造的土著刻板印象不符,因而影片中就安排了巫師以驅魔儀式治療被紅蟲咬到的族人,並動員達悟族人搬運巨石建造神廟與巨大神像的情節。

 

(延伸閱讀:《黑金》VS《勝者為王》VS《彈.道》:香港電影如何描寫台灣政治人物?

 

至於電影《黑森林》也同樣淡化國家機關的角色。先前曾提及若干論及電影《黑森林》的文獻,除了突出「造林與保林的宣傳」(黃仁,1994),或是政府以土地開發為名,對山林資源進行掠奪(陳麗珠,1996,頁51-52),甚至認為該電影是為扣合官方在1960 年代的山地經濟開發政策,表面上雖是「伐木工人在大雪山林場的工作與戀愛」,實際上卻是國民黨政權為掠奪原住民山林資源所編造的「保林、愛林神話」(李國超,2011)。

 

這些圍繞《黑森林》的詮釋模式預設了一個在背後具強勢穿透力的國家,以開發政策為名包裝資源掠奪的實質,這個詮釋觀點若是純粹放在「原漢宰制關係」的詮釋框架中並沒有問題,畢竟掠奪的主體無例外都是漢人,但卻忽略了做為香港出品的電影,《黑森林》根本沒有必要為官方做政策宣導,相反的影片中反而刻意淡化國家的角色,換言之,在電影《黑森林》中不僅沒有預設一個具穿透力的國家機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還將其稀釋掉了。

 

《黑森林》海報(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在《黑森林》電影片頭有特別打上「感謝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拍攝」字樣,片中據說有許多是大雪山林業公司在1958 ~ 1973 年間珍貴的鏡頭,而這也是整部電影中唯一提到「臺灣」的地方,影片中再找不到一個鏡頭指稱其故事背景是在臺灣。

 

根據資料顯示,在影片片頭刻意標誌感謝的「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雪山林業),是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在臺灣林業史上唯一一家由政府「公營」的公司,成立於1958 年11 月,並於臺中縣東勢鎮(今臺中市東勢區)設立總部。1973 年因經營發生困難被裁併至林務局,結束短暫的企業體制。

 

簡單的說,臺灣的林業從日治時代到國府時期,從開始的公營到後來納編行政體系,都是由國家全面管控,從未允許任何私人資本介入。但在電影中這家公司卻完全置換成私人資本的民營企業,在影片中被標示為「金氏大雪山林業公司」,由一個私人家族財團掛牌經營。

 

從穿著打扮看來,公司負責人金萬福(李影飾)從頭到尾一襲長袍馬褂,含著菸斗,操著標準普通話,顯示這個財團不是來自大陸就是香港。影片中唯一出現國家機制的部分是最後盜伐者意圖焚燒林場,招來公權力的警察出面逮捕人犯的場景。

 

*本文摘自《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倪炎元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中國時報》前總主筆。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媒體資歷豐富,1987年至2012年任職《中國時報》,歷任專欄組記者,專欄組主任,特案中心副主任,特案中心主任,主筆、總主筆等職務。近年曾先後受邀擔任財政部賦稅署、農委會漁業署、中油公司及司法院等政府機關與事業機構的專題講座,講授有關新聞發布、公共關係與危機處理等課題。

 

已出版著作:《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月旦,1995)、《別笨了,問題在政治:2001我見我思》(時報,2001)、《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韋伯,2003)、《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商周,2009)。

關鍵字: 書摘 香港 電影 蘭嶼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