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58D戰搜直升機備料耗一半 台灣應辭舊迎新

慕容懷瑩 2021年09月15日 07:00:00
OH-58D「奇歐瓦戰士」(Kiowa Worrior)戰搜直升機。(鍾博鈞提供)

OH-58D「奇歐瓦戰士」(Kiowa Worrior)戰搜直升機。(鍾博鈞提供)

美國陸軍的訓練直昇機 TH-67 Creek、海軍的訓練直升機TH-57 Sea Ranger以及曾經的主力戰搜直升機OH-58 Kiowa三者可謂系出同源,均是衍生自於貝爾Model 206輕型通用運輸直昇機,三者在發動機、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等均高度共通,對於後勤維保與人員轉換上的優勢非常明顯,可謂是初代的LCH(Light Common Helicopter)代表。

 

不過美國陸軍在2014年決定汰除TH-67 Creek訓練直升機後,隨即採購了155架UH-72(歐直的EC145多用途直升機美洲版)取代TH-67訓練直升機,美國海軍也在2020年向李奧納多訂購了130台TH-73A(義大利AW119Kx多用途直升機美洲版)用以取代原本的TH-57訓練直升機,最後OH-58D 的後繼機則是啟動了未來攻擊偵察機(Future Attack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FARA)計畫,原本同源同流的LCH旋翼機體系,自此確定各奔東西各自發展。

 

OH-58 Kiowa戰搜直升機的替代機種研發最早應回溯到1991年時的RAH-66匿蹤戰搜直升機,RAH-66可以說是最經典在錯誤時間誕生的夢幻機種,因為過於先進且預算超支嚴重,最後燒了美國80億美金的研發預算後被取消,當然預計採購的1,300架新式匿蹤戰搜直升機也就不了了之。直到過了15年後的2004年又啟動了武裝偵察直升機(ARH)計畫,想從美商現貨市場上尋找商規的低成本戰搜直升機,兩個競爭者分別是從Bell 407直升機衍生的ARH-70方案,以及從OH-6直升機衍生的AH-6M方案,最後還是因為錢的問題在2008年翻船,確定計畫取消。然後就歹戲拖棚到2016年美國「本土」所有OH-58D都退役光了,美國國防部才又拋出一份未來攻擊偵察機(Future Attack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FARA)計畫方案徵求書,我們不在此討論FARA的相關議題,因為它的規劃與設計脈絡太過大膽與先進,競逐者如Bell V-280高達520km/hr的速度或是Sikorsky S-97共軸雙旋翼加尾推螺旋槳的440km/hr都是跨時代的性能,其價格想當然耳也不是普通國家可以接受的。

 

回到主題,在2016年OH-58D大量退役後,原廠Bell隨即在2017年停止OH-58D相關零組件的生產,美國陸軍也確定不採用OH-58系列的任何延壽或性能提升方案,而是將退役機大量贈售友邦,台灣只好在2017年編列經費一次採購近10年的備料存放,以期讓OH-58D能持續運作下去。在美軍除役與原廠斷料後的3年內,台灣陸軍的OH-58D直升機總計發生三起事故分別是2018年3月、2020年5月以及2020年7月16號漢光36號演習的編號616機墜毀案。

 

五年的時間過去了,代表當初應急採購的備料數應該也只剩下一半左右,國防部也該認真思考陸軍的OH-58D若是除役,是否要尋找替代機種?畢竟台灣現役的AH-lW眼鏡蛇直升機早已升級並加裝相關設備,不再需要OH-58D協助雷射標定射擊目標,如若決定汰除OH-58D戰搜直升機,系出同源且在台灣服役逾二十年的20架TH-67 VFR以及10架TH-67 IFR訓練用直升機,是否應一併汰換升級?

 

環顧周遭鄰國,北方日本的直升機戰術運用同樣師承自美軍,為了汰換已使用多年且使用總數高達193架的OH-6D輕型戰搜直升機,日本防衛廳在編列1992年度預算時正式納入「新小型觀測直昇機」的研發項目,代號為OH-X,而得出的產品OH-1更是日本第一種完全自力研發的直昇機,包含三菱重工自製的TS-1-M-10渦輪引擎。南韓則是在跌倒幾次後,乖乖選擇向空中巴士集團繳交學費,購買EC-155系列之藍圖架構,用來發展出韓國版的LAH輕型武裝直升機,以取代早期服役的MD-500與AH-1S等款舊式直升機。

 

日本的OH-1是日本第一種完全自力研發的直昇機,包含三菱重工自製的TS-1-M-10渦輪引擎。(維基百科)

 

歐直EC155直升機。(維基百科)

 

日、韓兩國的直升機國造舉動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該等級的旋翼機在役數量都相當龐大,動輒超過百餘架,本土製造對於未來服役動輒三、四十年的後勤維修與技轉落實都有極為龐大的效益,台灣TH-67系列的30架、OH-58D編制的39架加上原本AH-1W原始編制的63架直升機,類似LAH或是LCH需求的汰換數量再算上包含其他政府單位,如空勤總隊或是海巡署的需求肯定超過百架。在歐洲廠商不斷掠奪美商波音、麥道或是賽考斯基在美國國本土市場的當下,或許台灣有機會爭取在台授權製造,美商也樂得敗部復活回收之前投入研發的資源,對美、台兩造都是雙贏,何樂而不為?台灣如何在這波辭舊迎新的LCH汰換潮中提升航空產業的技術含金量,實在是值得高層審慎規劃。

 

※作者為國立大學員工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