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頗引用才是反科學 正視燃氣於淨零轉型的橋接功能

趙家緯 2021年12月02日 00:02:00
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天然氣是橋接能源,但要踏在這座橋上,我們才能從2025能源轉型目標,穩健地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圖片摘自台電)

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天然氣是橋接能源,但要踏在這座橋上,我們才能從2025能源轉型目標,穩健地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圖片摘自台電)

三接遷移公投提案方與支持政黨,近期大量引用中研院歐美所盧倩儀研究員的論點,批評增加天然氣悖離國際氣候承諾,不利於減碳。但若檢視盧研究員的論點,則有許多不符合國內外氣候與能源領域專業研究者的共識之處。

 

首先是盧研究員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公聽會中,發言指出經濟部所展現的甲烷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僅1.7%的圖像有誤,認為應該「他們這個 pie 圖的甲烷占 1.7%,它這個概念誤,是因為它的鎖熱效果讓它應該再乘以 100 左右。 」筆者曾擔任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審查委員,我認爲此指控非常不妥。經濟部所引用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便已考慮各種溫室氣體的百年平均溫暖化潛勢(1噸甲烷相當於25噸二氧化碳)進行計算,縱使以20年平均溫暖化潛勢(1噸甲烷相當於72噸二氧化碳)為估算依據,甲烷於臺灣總溫室氣體占比最多提升至4.6%。由此可知,臺灣要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都應是以二氧化碳為優先,並非甲烷。

       

再者,盧研究員屢次強調近期國際上甲烷削減承諾。但若檢視其在多篇投書中所引用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於今年5月出版全球甲烷評估的報告,報告中提出的主要聚焦減量措施(targeted measures)建議中,跟化石燃料有關的,主要有四:

 

一、管線洩漏的檢測與修復;

 

二、排氣的回收與利用;

 

三、改善管控,避免油氣生產過程的溢散性排放;

 

四、煤礦區甲烷管理

 

強調避免滲漏與溢散排放。藉由聚焦措施,便可履行COP26時,百國簽署的全球甲烷承諾減量之減量30%的目標。綠能與節能加速淘汰化石燃料,則是放在額外措施。此外,美國於11月份所提出的甲烷減量行動計畫 (U.S. Methane Emission Reduction Action Plan)中,與油氣部門有關的項目中,亦是避免滲漏與逸散為主。而其在《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提出的甲烷費,亦是藉此促使業者降低洩漏率,目的並非淘汰天然氣的使用。

全球甲烷評估報告聚焦減量措施跟額外減量措施。

 

燃氣取代燃煤,減碳降空污為科學共識

 

然而最令人不解之處,乃是盧研究員屢次強調燃氣火力電廠若考量甲烷排放時,則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高於燃煤火力電廠。但細究其論證依據,乃引用康乃爾大學Robert Howarth於2014年發表的期刊論文,該文中乃是基於一般天然氣的洩漏率達到3.8%,頁岩氣的洩漏率達到5.8%所進行的估算。但根據近期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院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論文中,比較了不同研究報告與期刊論文中的洩漏率,則發現Howarth論文中所假設的洩漏率,遠高於其他團隊,並指出在德國,只要洩漏率在4.1%以下,以燃氣電廠替代燃煤電廠便有減碳效益。而國際能源總署亦分析,就算考慮各地不同的洩漏率,全球98%以上的天然氣用於發電與供熱來源時,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可較以燃煤為燃料來源時低。

 

國際天然氣供應鏈甲烷洩漏率比較(Ladage et al. 2021)

 

燃氣電廠與燃煤發電單位發電量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IEA, 2020)

 

 

若認為國際能源總署與化石燃料業關係緊密,而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院隸屬於經濟與能源部,因此都可能有所偏頗。則可再參考美國環保團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分析,其在去年底所發表的質疑美國擴產液化天然氣出口與氣候目標相悖的報告中,亦綜整了諸多的生命週期評估,呈現燃氣整體碳足跡遠高於再生能源,但仍是低於燃煤。因此建議各方論證此議題時,不宜再引用燃氣火力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燃煤的說法,因為此論證乃悖離科學事實。

 

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來源的燃氣發電與其他發電技術單位發電量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 Swanson, C. & Levin, A. (2020 December). Sailing to NowhereLiquefied Natural Gas is not an Effective Climate Strategy. NRDC.)

 

以燃氣為橋邁向淨零轉型

       

但如同過筆者在2017年至2019年間,參與三接議題討論時所分析,天然氣終究是是化石燃料,若要達到減碳目標,其只能扮演橋接能源,在2035年前維持高峰,但後續需疾速削減。

 

依據筆者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2020年時於<<能源與氣候變遷>>(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期刊之上,發表的台灣第一份淨零路徑的研究。根據該份研究成果,即便臺灣在未來三十年間能源需求量可以減少27%,電力每年成長率可抑制在1.3%左右,綠能發展比現在多出十倍,但在未來十到十五年間,天然氣的需求量仍須大幅增加,方可加速削減燃煤。

 

臺灣淨零路徑下煤、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初級能源供應量變化。

 

而此觀點,能源轉型的先驅德國的民間智庫與執政團隊,也有同樣看法。為了達到2022年非核、2030年無煤、2045淨零排放的目標時,德國重要的民間能源轉型智庫Agora Energiewende 的提出落實路徑除了2030年時再生能源佔比要倍增至70%以外,燃氣火力發電量亦須2018年成長七成,占比則從13%提升到22%。其新上任總理舒茲也強調:「我們需要大幅度增加再生能源,但也需仰賴燃氣,並興建新的燃氣電廠。」而擔任外交部長的德國綠黨共同領導人貝爾伯克則強調「天然氣只能是橋接能源,新建的燃氣電廠都要可混燒氫能。」

 

從這樣的圖像中,便知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天然氣是橋接能源,但要踏在這座橋上,我們才能從2025能源轉型目標,穩健地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因此,不是2050年時,天然氣的需求下降,就代表過程當中,天然氣的如期供應可以忽略,相反的,正因為過程當中有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台灣才有機會兌現2050淨零轉型的承諾。

 

※作者為台大兼任助理教授、20案公投說明會反方代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