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正式建國短短一百多年 能成為「前段班」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二花小姐 2021年12月22日 07:00:00
墨爾本街頭參與遊行的年輕人(2021 © Matt Hrkac , XR Youth Melbourne Discobedience @ Flickr, CC BY-SA 2.0.)

墨爾本街頭參與遊行的年輕人(2021 © Matt Hrkac , XR Youth Melbourne Discobedience @ Flickr, CC BY-SA 2.0.)

COVID-19 疫情牽扯出來的中澳貿易拉鋸戰害得活跳跳的澳洲龍蝦無辜滯留中國海關,新聞畫面不斷放送一池池吐著泡泡抓起來比一歲小兒還大的龍蝦,高來高去的貿易市井小民感受不深,但這下酒菜的畫面可就太親民了!一夕間,大家都在討論澳洲總理如何不顧農產品和紅酒被課天價關稅,硬氣地來個玉碎瓦破:「不給進就不給進,龍蝦子民們忍住,等我也來掐住他的煤礦鐵砂!」

 

很多人說:「澳洲白人的祖先都是英國重犯流放過去的,骨子裡本來就是不好惹的基因。」澳洲人真的都是罪犯的後代嗎?

 

若被問到這題,很多澳洲人確實可能笑著回答:「是啊,算是吧!」

 

這種似乎不是很光彩的過去,澳洲人既不避諱也不介意。澳洲孩子在學校都會做家族樹,回家挖掘家族史,家人也很樂意讓孩子把故事帶到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第一次聽到孩子理所當然說出「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在英國犯了罪的小偷,被流放到澳洲來」時,我雖然大略知曉「澳洲人的祖先是罪犯」這事,仍對此番驕傲陳述相當驚訝,如此昭告天下,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會高興嗎?

 

澳洲這國家的歷史固然很短,這塊土地的故事卻很長。

 

(延伸閱讀:學校不提供冷藏也沒得加熱 澳洲小學生的便當都帶些什麼?

 

澳洲歷史可能可以從庫克船長(Captain Cook)來到澳洲說起,但澳洲不能說是庫克船長發現的新大陸,因為在他以前很多人都來過。

 

澳洲的歷史錯綜複雜,大家比較熟悉的無疑是歐洲拓荒者來插旗與英國流放罪犯這一段,但其實再往前溯源,澳洲原住民早在六萬五千年前就從非洲抵達澳洲,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早在十二萬年前就有史前人類在澳洲生活,很可能是經由跳島遷徙,從東南亞和非洲一路向南,最後落腳澳洲。

 

根據基因分析,澳洲某些原住民的基因和新幾內亞與東印度原住民的基因多處相似,某些族群的基因甚至和臺灣原住民高度相似。這些來自四面八方歷時久遠的遠古遷徙,造就了澳洲原住民種族、聚落、語言、風俗等的分散性與高度差異。

 

澳洲原住民的種族繁多,光語言就上百種,某部分也解釋了當歐洲拓荒者來到澳洲時,原住民之間無法串聯合作共同抵禦的原因。澳洲原住民的歷史盤根錯節,至今仍是一幀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原住民專家致力還原的巨大拼圖。

 

來到這塊土地的歐洲拓荒者前前後後有好幾波,但正式宣稱「這是我家後花園」的是當年熱中於開發殖民地的英國。所謂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英國在南半球也有國土接續北半球落下的陽光,收編這塊南方大地讓大英帝國的旗幟在女王酣睡時仍在南極風中飄揚,也只是剛好而已。

 

當時的澳洲除了有很多長相稀奇古怪的動物外,真正是狗不拉屎,因為澳洲根本沒有「狗」,就連現在常聽到的澳洲丁格犬(dingo)都是外來種,而且牠明明就和狼比較接近卻硬被叫成犬,後來還被歐洲人帶來的狗欺負,實在無奈。

 

(延伸閱讀:你知道什麼是「brolly」和「sanga」嗎?澳洲人的英語連英國人都聽不懂

 

不意外,如此不毛之地,用來流放犯人再適合不過。流放犯人自古中西方都很流行,大概是主事者不想背負殺生的罪名,乾脆把人丟到掛掉機率很高的蠻荒去,反正我仁至義盡,你自己活不下來可不關我的事。

 

當年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時期,社會貧富差距大,被機器大量取代因而失業、為了填飽肚子不得已偷竊或搶劫的人盈千累萬,罪不至死,英國監獄卻已關不下更多。本來有個很好用的遠洋監獄叫美國,但自從他們翅膀長硬獨立後就拒絕再接收英國犯人,這下好,那就送去澳洲吧。

 

那時候的澳洲其實還有其他歐洲拓荒者虎視眈眈,把犯人送過去不但能解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還可收拿盆栽占車位之效,順便有免費勞工開墾殖民地以提升英國經濟力,一舉數得。

 

當年的犯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重犯,犯的很可能是餓到受不了偷一條麵包或冷到不行偷一雙靴子這類小罪,而且很多都是年僅十幾歲的年輕孩子。

 

這些人在澳洲主要從事開墾這類勞動工作,服刑期滿後可選擇自費返回英國或留下,回英國畢竟花費和風險皆高,再說在澳洲待了這麼久,英國現在也不知道變怎樣,大部分人最終都選擇了留下。英國政府也算照顧自己的人民,把部分從原住民手中騙搶來的物資和土地分配給這些犯人,他們也就成了傳說中的「澳洲人罪犯祖先」。

 

但話說回來,要說「澳洲人都是罪犯後代」也不全對,翻開澳洲歷史就知道,澳洲人種從古至今一直很多元,祖先群當然也很熱鬧。根據統計,現在的澳洲人口中只有二十%是流放罪犯的後代,其他人的祖先可能是因為航海時代漂流來此的歐洲人,或是跟隨淘金潮大量湧入的歐洲、東南亞和華人移民,當然,還有澳洲原住民。

 

不得不承認,澳洲今日的穩定和進步有很大部分是犧牲原住民的土地、生存、權力與利益換來的。當年為了打壓原住民,澳洲政府訂定過很多不平等的法律和政策,有段時期甚至強行把原住民的孩子從父母身邊、部落之中連根拔起,配送給白人家庭,想藉此洗白原住民種族,這些孩子則稱為「被偷走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

 

那是一場極為慘烈的人倫悲劇,撕心裂肺的痛持續了這麼多世代仍在掙扎,至今還有許多人持續找尋自己的根,很多長者依然不知道後代流落何方,該政策也的確造成了澳洲原住民種族和文化的殘酷斷點。

 

(延伸閱讀:18 世紀英國的海軍所向無敵 為什麼人口兩倍、更有錢的法國學不來?

 

一九九八年,澳洲政府正式向這片土地上最初的居民公開道歉,把每年五月二十六日訂為全國道歉日(National Sorry day),雖然仍有政客宣稱澳洲人民不需要為那些他們沒有親自做過的事情道歉,政府這些年致力於彌補前人錯誤的勇氣和心意卻有目共睹。

 

今日在澳洲很多的表演、演講、會議和致詞場合裡,活動開始前都會先念一段聲明,大意是「我們承認這塊土地屬於最先來到這裡生活的原住民,我們理解這塊土地與其居民和歷史連結的重要性」,很多人的電子郵件簽名也會附上這段話。不知道來龍去脈的人可能覺得突兀、看不懂在幹嘛,但這是來自澳洲人民發自內心願意主動承認、面對,並記住這段不光彩歷史的心意,我覺得是很了不起的勇氣。

 

澳洲人這種「我罪犯我驕傲、我做錯我道歉」的開放心態,讓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都能保持泰然自若。即便沒有剽悍的基因,堅韌的底氣是有的。

 

澳洲政府在譴責他國種族政策不人道時,多少次被指著鼻子說:「你們以前那樣對原住民,現在憑什麼批評?」曾是英國流放犯人的殖民地歷史也多次被提起,意有所指地貶低澳洲人出身下賤沒資格開口,面對這些,澳洲人不在乎,雙手一攤:「這就是我們,我們擁抱過去,知錯認錯。過去成就現在的我們,也讓未來的我們更強大。」

 

澳洲國徽上有兩隻動物,袋鼠和鴯鶓(兒瞄,又稱澳洲鴕鳥),很多人以為因為是澳洲土產所以榮登國徽,其實不是,不然鴨嘴獸和無尾熊豈不更可愛,沒被選上難不成是歧視腿短的?

 

之所以選擇袋鼠和鴯鶓是因為,這兩種動物由於體型和身體結構的關係,無法向後走。國徽取其寓意,期許澳洲人民勇往直前,遇到困難阻礙可以 fight 也可以跑路,但絕不後退嚕。澳洲人回頭看知道錯誤且誠心認錯,但不陷在過去裡打泥巴戰,不讓怨懟和憤恨浪擲光陰,而是把力氣放在如何用現在與未來的資源彌補過去的錯誤。

 

澳洲正式建國至今不過短短一百多年,但願意拾起歷史、典藏經驗與教訓的精神,讓它成為一個爆發力十足也攢聚著歷史力量的年輕人,得以在時代中螺旋前進。

 

以這麼一個年輕、人口又不多的國家來說,從平均生產總值、經濟體、人類發展指數與居住舒適度各方面都能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和大批移民,或許正是因為敞開胸懷擁抱過去、勇於承認不完美與錯誤、把握現在創造未來的豁達心胸。

 

*本文摘自《澳洲認真使用須知:一枚資深澳客的真情分析與隨興採樣》,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二花小姐

土生土長臺北人,現任澳洲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臨床教育訓練經理,兼職大學講師。

 

二○○三年勇闖澳洲大陸,在白人占絕對優勢的環境裡愈挫愈勇,從含蓄內斂的臺灣小女人蛻變為敢怒敢言的澳客。

 

面對異國文化驚嚇努力調整腳步,同時回頭思索自身民族文化與歷史定位,在生活中觀察澳洲文化、職場、教育,亦在成人教育現場反思中西教育教養對人格與生活態度之塑形。

 

書寫著關於澳洲的一二三事,以及那些在澳洲遇到的鳥事,願透過臺灣眼、臺灣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澳客經。

 

FB:「二花小姐」

IG:「miss_twoflower」

關鍵字: 書摘 澳洲 歷史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